关于芮城汉服吧
聽华夏复兴,衣冠先行。芮城汉服吧创建自2017年8月16日,旨在复兴传统汉文化。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左传·定公十年》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而非汉朝服饰,又称华服。 (转自百度汉服吧,侵删)
问:推广汉服的初衷是什么?
答: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华夏民族(汉代以后称汉民族)的服饰开始形成围合交领、人衣一体的独特风貌,而周代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周礼在绵延3000年的传承中,更是深刻的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审美观念、哲学思想和文化气质。“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浸染着周礼文化的华夏民族服饰,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与礼仪文化相融相生,成就了世界文化殿堂中伟大的一极:东方-礼乐文明。
由于朝代的更迭,时间的推移,汉民族的服饰已经失落了360年。曾经的礼仪之邦、衣冠上国,在群体性丢失了自己民族服饰记忆的同时,也丢失了紧密附着在这身服饰上的文化生活方式,以至于不识角徵宫商、不再能歌善舞,丧失了对仪式的敬重,失却了对雅俗的权衡。
今天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善,但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却远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短视、浮躁、缺乏诚信、媚俗行为大行其道,这与精神文化的贫乏不无关系,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传统中华文化伦理、价值观、审美观,虽然根系发达,但落叶凋零,有里无表,节节败退。传统文化的长期缺位,使中国正面临着文化断代的危险,而一个文明一旦无法保留植根于群众中、身口相传的民族思维、生活方式,势必将丢失它的真正精髓而永久丧失恢复的机会,国体民本皆在而文化不在,可谓文明死亡。作为伟大祖国的儿女,我们有责任继承、发扬民族文化,让中华文明沧沧大河的河床永不干涸。
汉民族作为占现代中国人口93%的主体民族,其民族符号长期模糊、民族意涵淡薄的状态,将使得多数国人在爱国的同时,却寻找不到清晰的本民族文化脉络,从而难以形成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凝聚力,难以打破今古隔膜,有效吸纳本体文明的文化精髓。汉民族的民族服饰——汉服,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悠远的传承性,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汉民族的重要民族符号之一,而在这身民族衣冠的复兴过程中,我们将见证与之伴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全面复兴。
重建民族自尊、寻回民族自豪、复兴华夏文化、重塑中华文明,就是我们参与汉服运动的初衷。我们的期待,也就是所有汉服复兴者共同的梦想,对民族、对国家、对祖先流传下来的伟大文明的真诚敬意和复兴的坚定决心。 问:旁人的看法,有没有人不理解?
答: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汉服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同时,也经历了社会各界的质疑和不解。总的来说,质疑观点集中在:
1. 汉服是单纯复古。古已古矣,今人穿古服,是泥古。
2. 汉服美则美矣,不过不方便,不适应现代生活。
3. 复兴汉服应该考虑社会接受程度,不能过于理想化。社会强大的思维定式已经形成,汉服就是古装。
我们一开始就认为,汉服不是复封建制度的古。也不是社会时尚复古风潮。汉服服制的传承性使它拥有当之无愧的符号地位,它是为今天现代中国汉族群众而复兴的民族服饰,它将拥有和我国其他55个少数民族服饰相同的地位。同时,汉服在总体符号特征(宽衣交领舒袖系带)保持统一性的基础上,款式具有多样性,完全可以在现代不同礼仪、文化、节日场合穿着相应的不同款式。虽然目前社会还难以接受把汉服作为普通民众的民族服装,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汉服的影响力、社会各界的认同度越来越强,我们有理由相信,汉服复兴的前景非常广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