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能不能被接受?
聽汉服圈有这么一群人,怼天怼地怼空气,天天把圈内大佬怎么怎么挂在嘴边。
只认出土就算了,天天除名魏晋除名齐胸除名这个和那个,仿佛掌握了形制和历史的真谛。
跟他们讲道理写科普,一个个顾左右言它跟你扯别的。
但一开始吵架,那简直比隔壁村王二娘都厉害。
好歹服装学了七年,传统服饰研究了若干年,我舔着脸叫自己半个专业人士吧,来写下第二篇科普。
“汉服”是什么?
汉族人穿的服装,并不是穿了某个形制的衣服才叫汉人。
“汉服”有没有形制?
天天把形制挂在嘴边,可什么是形制?“形式与制度”,直接跟政权对服饰的规定挂钩,能称得上形制的,基本都是宫廷中的服饰。普通的服饰,我们专业里叫它服装结构。
最早的深衣是比较明确属于汉服,但不能说汉服就是深衣,后期所有的汉服结构都是在不同民族和历史中杂糅出来的,一样是改良,但历史上的汉族人民一样穿的很开心。
另外,“汉服”这个词是不会出现在服装专业领域里的,真正研究这个的大都会说中国传统服饰,哪个朝代哪个朝代的服饰,哪怕被一些同袍瞧不上的“古装”一词,都严谨。
因为汉服是个概念,没有统一的形制。
因为汉服是个概念,没有统一的形制。
因为汉服是个概念,没有统一的形制。
可能有的小朋友会问“那我加上朝代呢?明制汉服,唐制汉服,魏晋汉服,这样是不是就行了?”
并不会。
打个比方,唐制汉服,你要说齐胸襦裙吗?那你要先证明,齐胸襦裙是唐朝才有的,然而,隋朝就有齐胸襦裙的雏形了,这个怎么算?
你要说明制汉服是袄裙马面?可事实上,元朝就有其雏形,并广泛流传开了。
大家明白了吗?
服饰不是某一个朝代就创新出来了的,它有一个变化周期,但我们不会去杠这些,你爱怎么叫都行,但现在这么抗拒“改良”这个词,我才仔细告诉你,你穿的其实就是古代的改良……
汉服所能在历史里统一的元素,可能就只有右衽这个特点。(上衣下裳算,但因为后期普通汉民对上衣下裤的使用更加广泛)
事实上,少数名族也没有统一的形制,苗服还分湘西型花堡型黔东南型,藏族更是按地域不同,服饰也多有差异。但可能因为少数民族本来就人少,所以事精比较少?
一定要盘根问底的话,在春秋之后,纯粹的汉服就消亡了。
第一次服饰改革在赵武灵王期间,胡服骑射。强制性命令全国人改穿胡服,“胡服骑射”改革改变了中原汉人的穿深衣的习俗,最大的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服饰时尚。
虽说后来秦朝统一,秦始皇规定了服色纹样,以直裾曲裾为主,但也仅限朝廷之上,朝廷之外的民众还是沿用战国时期的服饰。
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早在春秋时期,汉族服饰就和胡服相互交融,没有自己的样子了。而后从秦到清,服饰潮流始终在改变,普通民众依然是以上衣下裤为主。
所以说,你们抗拒的改良,事实上一直在发生,不然你们以为从直裾到袄裙是怎么来的,衣服会自己进化吗?
所以说,可以研究,太不要过于钻牛角尖,否则你每天可能就在除名各种形制结构了,这样很容易变成“杠精”……
听说现在最受推崇的是明制,而明制汉服,也是大量杂糅了蒙古族的服饰元素,只不过朱元璋是汉族人,又对服饰很是看中,制定了服饰制度,才有了明制汉服的概念。但其元素照样掺杂了很多蒙古族的服饰元素,有疑问的人自行搜索曳撒。
所以至今,我没明白为什么汉服圈的一些人听到“改良”就炸了毛……
事实上,官方定下的农历三月初三也是中国华服日,而非“汉服日”,这完全有理有据,考虑到了事实。华服是中华民族服饰,包含了所有少数民族服饰,符合服饰文化的现状和政治正确。
汉服始终在历史长河中变化,古人尚能接受,为什么现代人反而接受不了?
最近听说“齐胸”也被“汉服圈”除名了,那下一篇就写写“齐胸”?
为了更好的互动决定建个私人群~
对我科普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私信我加群随时沟通~ 白天没有人,沙发自己坐~ 喜欢汉服,但是不敢入手 内斗不断内忧外患何时才能克复中原 我认为以“发展”代替“改良”这词更好,对于自身已有的版型可以进行自我发展,这样完全能保留汉服的独有美感的,比如琵琶袖在直裾上,圆领对衿衫多加几个子母扣,圆领袍布扣固定更换为子母扣、粒扣丶系带固定 胡服骑射不是那样的吧,只是军事领域,轻骑装,所以才叫胡服骑射。另外胡服也可能是早期汉服出去的,胡人拿过去,而后来汉人又发展到宽袍大袖审美,一看胡人穿着就说胡服。 改良那是肯定的啊,时代在变化么 顶楼主! 我接受改良,但现在除了宋裤还行,别的改得太丑了,全往西方改 咱们又不是复古,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