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服的底线 ——中国华服日有感
4月23日深夜读到《中国华服日倡议书》,不禁冷笑起来。 纵观整个西安“华服日”活动,“收编”的意味非常浓。看来汉服运动不断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天朝要想办法收编了。从汉服运动更好的发展来看,收编也好,招安也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越是在这节骨眼上,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守住汉服的底线。 汉服的底线是什么?
汉即华夏。汉服就是华服。汉服和华服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表述,不管是内涵还是外延,汉服和华服必须100%完全重合。华夏族=汉族。华服=汉服。(至于现代越南华族是不是民族服饰京化,高棉化,失去汉服元素的,我不太清楚,以前在豆瓣看过论文,越南华族民族服饰去汉化现象明显,不知是不是真的,这个当例外,假如是去汉化的汉族就不要当成汉族,要保证血统和文化的前提认同汉族。) 华服的概念绝对不能大于汉服。汉服(华服)绝对不能包括外国服饰例如日本的振袖,羽织,小纹,巫女服,十二单,狩衣,韩国韩服,及蒙、满、维,藏服饰。还有满清时期汉人满化的旗装,马褂,长衫,民国的旗袍。 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民族服饰虽然受到汉服的影响,例如不丹,藏族的藏袍,元朝时期的右衽蒙古袍(参考忽必烈画像),日本和服,朝鲜族服饰,但是只是受汉服的影响而改良自己的民族服饰逐渐形成去汉化的民族特色服饰,形制和纹理已经有区别于汉服,所以不能当做汉服。 蒙、满、维族,含与其同系列的西北、东北、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信仰不同、节庆不同、习俗不同、服饰不同,或完全未被汉化,故其独特的服饰不能归入华服系列。 “中国华服日”发表倡议,目的是要传承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 汉即华夏。肇起于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女娲氏,历经炎、黄、颛顼、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明的华夏(汉)文明,是汉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华夏复兴的根源。五千年甚至上溯数万年的华夏文明史,是信史,而不是什么传说。将商、周以前的历史说成是“传说”,是西方史学界对华夏文明史的故意矮化和虚无化。 汉民族的发展过程,部分周边少数民族不断认同汉文明,鲜卑人汉化,匈奴人汉化,百越人汉化,沙陀族汉化等不断自觉或不自觉地被“汉化”,才形成今天世界第一大民族——汉族。(这里不要提倡汉族血统杂烩论,胡人汉化只是部分人,没有大规模改变汉族父系基因)但是,有些民族是历经千百年仍无法完成同化过程的,这些民族在信仰、节庆、习俗、服饰等与汉族差别很大。近代发明的“中华民族”新概念,硬将这些民族与汉族塞进同一个民族之中,将“中华民族”变成多种信仰、多种习俗互相矛盾的“大杂烩”,在此基础上谈汉服“复兴”意义何在? 同样道理,一旦“华服”也变成这样一个“大杂烩”,一些非汉民族的服饰也堂而皇之地称之为“华服”,那么到底要“复兴”的是什么?“复兴”的意义何在?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