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形制——襕衫
所谓襕衫,即是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告老还乡或低级吏人服用。一般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也有不施横襴者,谓之直身或直缀,居家时穿用取其舒适轻便。
襕衫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领子多用圆领,后来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
在古代,襕衫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着。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是时士人以棠苎襕衫为上服......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上服……’”这一记载明确表述了襕衫在唐代即已出现。
宋画中着襕衫文人形象至宋代,襕衫大规模发展,进入更多场合。
案《宋史·舆服志》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国子生、州县生服之”。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
至明代,圆领襕衫使用更为广泛。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多以蓝色布料制作,乡间也称作“蓝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缘代替膝襕的象征意义。而有横襕的襕衫并未消失。
明代小说中对襕衫多有描写,一般写为秀才等人的装束。#汉服#
古画里的人为什么留那么长的手指甲
不难受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