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织汉服学塾:“大人”在古代有哪些含义
在古代中国的漫长历史中,“大人”这个词汇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演变。它的含义远非现代汉语中的“成年人”所能完全覆盖。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探寻“大人”在古代中国的多重意义。(图源网络)
成年人与幼儿:与成长相伴
在古代汉语中,“大人”最直接的含义是指成年人,与幼儿相对应。这个用法至今仍然在现代汉语中得以保留。然而,古代的“大人”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并非仅仅是与年龄相关的称呼。
德高望重:敬仰与尊重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于有德行、有地位的人尊称为“大人”。《论语》中记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其中的“大人”指的是具有崇高德行的人。在《易经》中,“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则指有才德、有声望之人。
王公贵族与身边之人:地位的象征
在古代中国,“大人”一词还常用于称呼王公贵族,这是对其身份地位的尊重和敬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人”的称呼逐渐普及,不仅用于称呼王公贵族,还扩展到他们的属下和身边之人。这些人并无官位,但因为身处要职或与权贵关系密切,人们便奉承地称之为“大人”。
官员与百姓:普遍的尊称
到了清朝时期,“大人”的称呼逐渐普及开来。徐珂在《万历野获编》中描述了这种情况:“大人之称,始于雍正初,然唯督抚有之,康熙末,则施之于钦差大臣也。” 这一时期,“大人”成为一种普遍的尊称,京官四品以上、外官司道以上无不称“大人”。甚至到了光绪末年,未得差之编、检及庶吉士、郎中、员外郎、主事、内阁中书等都开始称呼“大人”。
然而,“大人”的称呼并不是随意可用的。尽管在清末,“大人”的称呼已经非常普遍,但仍然不会用于称呼知县等七品官。在同级之间,通常也不会自降身份互相称呼“大人”。对于臣子而言,皇帝和宫中高等级的嫔妃更不会称呼他们为“大人”。皇帝们通常会称呼年高德劭的臣子为“某公”,以示尊重。而一般重臣,皇帝肯称个“某公”就算顶天待遇了。
总结:通过对“大人”在古代中国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词汇的丰富内涵和演变。它既可指成年人,也可代表长辈或、德高望重的人、王公贵族以及身居要职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人”的称呼逐渐普及,成为一种普遍的尊称。然而,“大人”的运用仍然受到身份地位的限制,人们也通常不会随意使用这个词汇来称呼他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