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织汉服学塾:原来唐朝前作家不是写作的
当我们谈论“作家”时,我们可能会想到那些挥舞着羽毛笔,在泛黄的纸张上留下传世之作的文学巨匠。然而,这个词语的含义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清晰明了的。让我们一起追溯一下“作家”的前世今生,看看这个词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和演化。在遥远的古代,“作家”的含义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样。这个词语最早的意思是“管理家务”或者“治家理家”。在《三国志·蜀志·杨戏传》中就有记载:“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意思是请让我用治家来打个比方向您说明。这里的“作家”便是管理家务的意思。
(图源网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晋书·食货志》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汉)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这里的“作家”开始有了节俭、节约、节省的含义。桓帝因为不能很好地治家,故没有私蓄。这里的“作家”便引申为节俭、节约、节省的意思。
而到了明朝,我们看到“作家”开始有了新的含义。在《酷葫芦》第二十回中写道:“我来也终是老作家手段,见有人来,就闪过一边,已从腔穴内钻出。”这里的“老作家”实际上是指贼中的“老手”。在《封神演义》、《再生缘》中,“作家”一词被赋予了“高手”、“行家”的含义。
然而,“作家”这个词语最终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含义——“从事文学创作且有成就的人”,普遍认为是在唐朝时期。在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中曾引用了《卢氏杂说》的一段文字:“唐宰相王舆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酬金)者,误叩右丞相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这段文字表明,“作家”一词在当时已经具有了“从事文学创作且有成就的人”的含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一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如今,“作家”一词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称谓,代表着那些用文字书写人生、用笔触触动心灵的文学巨匠。
从最早的“管理家务”到后来的“节俭、节约”,再到“高手、行家”,最终演变为“从事文学创作且有成就的人”,这个词语的含义经历了曲折而丰富的演变过程。通过这些演变,我们可以看到词语的含义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
当我们谈论“作家”时,我们不仅是在谈论一个词语的含义,更是在谈论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积淀。这个词语的演变史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语言文化知识,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词语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