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9-10 06: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的象征意义对今天来说,更加复杂,它凝聚着民族的自信,记载着民族的灾难,更指明了民族的希望。汉服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强化和文化寻根之旅的启发,决定了汉服运动是振兴汉民族精神和复兴华夏文明的统一。
除审美、象征外,汉服所指向的礼法尤为深远和本质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这个古来被誉为衣冠之国礼仪之邦的国度,在邻邦目中向来有君子之风。衣冠礼仪本为一体,衣冠的魅力不但在于自身之美和民族象征,更在于其社会美,即它所指向的礼仪、仁德、法度以至道统。
我们穿上了汉服,也就转换了一种生活方式,最直观的表现便是礼仪的汉化,飘逸的衣冠更须彬彬有礼的仪容来陪衬,小如坐、立、行、揖,大如婚、冠、祭、丧,它体现了华夏社会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学问——礼学。“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荀子·礼论》),根据人的感情来确立礼仪制度,藉以整治社会群体。古人因此而制礼,“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同上),使礼引导并约束人的感情,感情与礼仪相互适合,且“本末相顺,终始相应”(同上),礼的安排伴随生命始终并与不同阶段相呼应,以此确保家庭、集体和社会的和谐关系。“凡礼,始乎梲,成乎文,终乎悦校”(同上),忠孝仁义,皆由此出,汉儒谓之礼制,宋儒谓之修齐,其本乃仁礼统一,无实质差别。古人常言“君臣有义、夫妇有别、父子有亲、兄弟有序、朋友有信”,那么,反映各种社会关系的伦理关系与衣冠具体是何关系呢?
举以冠礼为例。《仪礼·士冠礼》曰“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是汉民族个体成员由孺子变为成人的仪式,它把社会、父母、师长对孩子的教导和期待行诸礼仪,让经过神圣冠礼的个体懂得自身的责任,树立并践行孝、悌、忠、顺的美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行冠礼之前,将冠者的长辈要不辞劳苦的做好各项前期工作,邀请德高知礼的正宾和赞者,备好各种礼服,选好良辰吉日,礼未行,感情已然流露于外了。当主人身着朝服筮于祖庙,身着玄端恭迎正宾的时候,对孩子的期待和关爱已经深刻的融入礼仪示范中了,哪位将冠者不会严肃对待如此庄重的成人仪式呢?无论用周制的玄端、皮弁、爵弁,还是用明制的深衣、襴衫、公服,那三加礼中一件比一件隆重的礼服,一篇比一篇寄意深远的祝文,还有将伴随自己一生的冠字,使这次洗礼更为庄严和神圣,微观的家庭亲友因之更加和睦相处,宏观的社会文化因之得到更好的传承,生命旅途因冠礼而诉就更完好的精神品格。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礼记·儒行》),冠礼如此,婚礼、祭礼、丧礼等等皆与此类似。儒家赖衣冠礼仪化民成俗以行仁义,教导我们如何对待父母、师长、亲友、社会,礼的形式便很自然的导向了仁的内涵,衣冠体现的礼仪,礼仪指向的仁本,汉服运动因之更显浓厚的人文关怀。
《礼记·曲礼上》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在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的教化人心和精神威慑,成为治国平天下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力量,整个社会行礼尊礼并以礼调解各种社会活动,使礼具有了法的功能,这就是礼和法结合后的礼法。贾谊在《治安策》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为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法用于决断已然之事,而礼用于防范于未然,法以刑伐确保治世公平,礼以秉德爱民推行仁政,法易见而礼难知,可见隆礼的社会意义更重要。孔子也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来论述礼治能使百姓知道廉耻并建立有序生活的社会功能。今天我们仍可以公祭黄帝缅怀先祖,以祭孔子尊先师倡文明,以祭屈原尊贤人倡爱国,礼的社会意义显而易见,至于帝国时期用以别亲疏贵贱等级的冠服礼仪制度,并非我们今天继承的重点。
《荀子·礼论》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华夏礼学敬天、法祖、治世,民族信仰、华夏道统、典章制度尽在其中。汉服运动由衣冠指向礼仪,由礼仪指向仁义道统,具有了行而上的思想导向,也具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本文分审美、象征和礼法三个方面综述了如何认知汉服,这三方面也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对汉服各个侧面的分开论述。比如玄端,玄为天色,至高无上,纁为地色,厚德载物,天道劲健,地行重德,用玄衣纁裳,礼服便有了尊崇上天重德施教的寓意,涵盖了审美、象征和礼法三方面,真可谓君子之服也。相对来说,审美与艺术的联系更紧密,它是文化层面的,而象征倾向于民族认同,汉服的文化和民族双重属性决定了汉服复兴中必然出现更重视某一方面的文化论者和民族主义者,也导致更重视礼乐文明的宗周派和更重视民族主义的承明派出现,但这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执其一端反而难识大体,如何协调汉服民族性与文化性的关系、实践仁礼统一的文明精神、促进现代汉服体系的形成才是汉服运动走向深化的必由之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