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1月下旬,英国情报部门负责人在一次简报会上提到了俄罗斯的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并对该坦克最新部署动向进行了推测。
作为俄罗斯新一代主战坦克,T-14“阿玛塔”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款现役的第四代主战坦克,其特点之一就是采用了无人炮塔。
无独有偶。去年10月,美国一家公司在2022年度美国陆军协会年会上,正式发布了“艾布拉姆斯X”新一代主战坦克的技术验证样车。与T-14“阿玛塔”一样,“艾布拉姆斯X”也采用了无人炮塔的设计。
虽然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技术标准还没有最终确定,但已有一些军事专家认为,采用无人炮塔,或将成为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标志之一。
近年来,一些国家的无人炮塔技术发展较快,并不同程度地应用到陆战装备中。有的卡车炮配备无人炮塔后,打击效能明显提升;有的新一代主战坦克,专门预留了改装无人炮塔的能力;有的步兵战车,通过加装无人炮塔等,实现了能力升级……当前,各国对无人炮塔的关注热度仍在上升。
那么,什么是无人炮塔?与有人炮塔相比,它有什么优势?其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请看本期“兵器广角”。
坦克所受威胁不断升级,无人炮塔应运而生
陆战场上,装甲战车面临的威胁日益增多、增强。即使是被称为“陆战之王”的坦克,在功能不断提升的反坦克导弹面前,也经常“丢盔弃甲”。
二战结束后,一些坦克设计师曾对各国坦克受损部位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坦克正面60度夹角范围内被命中概率高达45%,而炮塔和坦克正面上部被命中的概率更高。
意识到问题所在后,设计师们开始有针对性地强化坦克的防护力,强化的结果大多是坦克装甲更厚、重量也更重,有的主战坦克重量已经超过60吨,甚至影响到坦克的机动性与作战效能。
另一些坦克设计师开始转换思路——能不能将操作人员移出炮塔,将其“安顿”在车内更安全的部位,实现炮塔无人化。
但要将这一思路变为实用的装备,需要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
一是自动装弹技术。虽然一些坦克早就配备了自动装弹机,但炮塔无人化后,布局将更加紧凑,如何使自动装弹机适应这种变化,将炮弹可靠、高效地从弹仓送入炮膛,仍是一个技术难点。
二是高度集成技术。无人炮塔是各种感知设备、武器系统、防护设施等的结合体,要把这些装备、设施“统一”成一个自动化的作战平台,在集成技术方面寻求新突破势在必行。
三是武器遥控技术。坦克炮要打击目标,离不开上下俯仰和水平转动以瞄准目标。无人炮塔内没有乘员,无法直接对武器装备进行操作,必须通过通信、控制等设施来完成一系列动作。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证打击时效与精度?遥控技术方面的突破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传统火炮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后坐力对射速有影响等,也会“遗传”给无人炮塔,需要突破相关技术加以解决。
幸运的是,经过各国研究人员不懈探索与实践,这些技术难题不同程度得到解决。在科技助力下,无人炮塔应运而生。
与有人炮塔相比,无人炮塔带来的益处颇多。因为无人,炮塔的体积明显变小,不仅降低了被命中的概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整车重量,增强了战车机动性。无人炮塔采用自动化设计,在提高火炮打击效能的同时,也使操作人员有所减少,战车可以腾出更多空间与载重来容纳弹药或加强防护。无人炮塔的存在,客观上使战车乘员舱多了一层顶部防护,进一步提升了乘员的战场生存力。
正因如此,无人炮塔问世后,坦克、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等先后将无人炮塔“请”上自己的“肩头”。无人炮塔开始以特有的功能作用,不断在各类装甲战车中扩大“势力范围”。
需求牵引,朝着“多能”方向发展
无人炮塔置于战车底盘之上,操控者位于战车内受装甲保护的区域,通过控制台上的显示屏和操纵装置,遥控观瞄系统完成搜索、识别、瞄准等动作,然后控制火炮实施打击……这是当前无人炮塔常见“打开方式”。
这种无人炮塔被称作遥控式无人炮塔,并非无人炮塔最初的模样。在遥控式无人炮塔之前,还曾经出现过支座式无人炮塔、骨架式无人炮塔等构型,只不过支座式无人炮塔存在一定缺陷停止发展,而骨架式无人炮塔则“转行”成了遥控武器站,更多地用于“背负”车载机枪等。
于是,随着时间推移,无人炮塔渐渐成为遥控式无人炮塔的代名词。在战场需求牵引下,无人炮塔也日渐向“多能”方向发展,不仅拥有火炮,有的还装有并列机枪、反坦克导弹发射器、榴弹发射器等,用于打击多种不同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无人炮塔的发展之路也日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