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关于歼八和院士那点事儿

事先声明下面这篇文章是我从其他方转载的(作者名字叫克劳修斯)我只想说一句:盲目沈黑不可取,上升到地域黑更是蠢!(非要黑也必须黑对地方吧,不能听风就是雨)本篇文章主要是针对歼八和院士之间的事情,其他的并不涉及。

发现很多“军迷”仍对歼八出了七个院士(也有说八个,因为顾诵芬双院士)“津津乐道”。这个老梗也快十年了,我根据我所了解的再谈谈吧,有不对的请指正。

一、来源

这事儿应该是来自09年空军60周年活动上杨凤田院士接受的采访。

已经68岁的杨凤田院士告诉记者,沈阳堪称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不仅引领航空技术的进步,也造就了大量的航空人才。“就单拿歼-8系列飞机来说,从这个项目中就走出了七位院士,相当于目前中国航空领域院士总数的一半。”

之后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军迷们“攻击”沈飞“的头条罪状应该就是这个“一机八院士"。说到这我很想吐槽一句:某些军迷们讽刺挖苦抹黑时能不能分清沈飞和沈阳所?沈飞(112厂)是造飞机的,沈阳所(601所)才是设计的;112不只生产601的机,601的项目也不一定给112产,比如利剑就是让洪都制造的,所以你们喷601去啊(`Δ´)!不过可能在某些人眼里反正都是东北的,一块喷了也没毛病╮(๑•́ ₃•̀๑)╭

二、院士们干了啥

进入正题。七院士名单如下:

顾诵芬 李天 管德 李明 杨凤田 温俊峰 赵振业

下面分别说一下,引用的文字有些长。。。

1.顾诵芬

关键字:头号”罪人“顾老,毕竟八爷总师。先后当选科学院和工程院双院士。

“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 1954年起,先后承担歼教1型和歼教6型喷气式教练机的气动设计工作。 1956年,设计“歼教Ⅰ”飞机突破机头进气型式,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为该机一次设计成功作出重大贡献; ”消化吸收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 1964年,开始领导歼8飞机的气动设计工作,并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 1976年,开始参与歼8Ⅰ型飞机的设计工作,1985年正式定型。 1981年,又任歼8Ⅱ飞机的总设计师,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 1984年6月,歼8Ⅱ飞机试飞成功,不久投入生产。 1987年被任命为首届“863”计划航天高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 1988年起,他领导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研究,在国内首次实现不稳定飞机的飞行。 1990年起,领导高性能远景飞机的概念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结论:八爷出院士的铁证~o(* ̄▽ ̄*)o

2.李天

关键字:隐身之父,不用多说。

“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隐身专业领域的开创者,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歼八系列飞机和歼十一飞机气动力专业总师,中国四代机背景项目课题主要负责人” “长期从事飞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设计工作,解决了型号设计中的许多气动力关键问题,在新一代综合高性能飞机布局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结论:可能八爷会隐身吧,让李老当选了╮(๑•́ ₃•̀๑)╭

3.管德

关键字:我也不知道他干啥的( ̄o ̄)

“负责建立我国第一套适用于超音速飞机设计的气动弹性计算和试验方法,并做出重要贡献” “提出了‘半结构相似’模型的概念和具体的设计方法……后来这种方法还推广到低速颤振试验和其他型号上去” ”经过7、歼8两种飞机的飞行试验验证,除操纵效率导数外,结果是良好的“ 1982-1985年 在沈阳飞机工业公司任副经理,总工程师。 1985年,在航空工业部任科学技术局局长,部总工程师,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航空研究院院长。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1993年 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任副局长。 1991年,管德因病动了手术,手术后还坚持工作,直到1993年底离开领导岗位。 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结论:划重点-成果应用到多种型号。和顾老一样,也是离开沈阳后评上的,算一个吧。

4.李明

关键字:电传操纵。

“先后实现了纵轴模拟式和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试飞验证,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为后续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使我国自行研制的自动驾驶系统首次在歼击机上使用”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结论:搞电传飞控的,八爷不是电传,散了吧。

5.杨凤田

关键字:”污点证人“。

歼8D/F总设计师 “带领研发的空中加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防工业型号研制一等功2次;部级一等功3次”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结论:光空中加油这一条就够了吧?更别说的空军的中距拦射能力也是在杨老手里弄出来的。

成果更具意义,但一辈子都在歼八上,院士+1。

6. 温俊峰

关键字:造发动机的,87年就离开航空口当教授去了。

“主持设计研制了涡喷7、涡喷13系列多种型别的发动机” 1967-1987年 任贵州011基地第二设计所设计员、设计科长、总设计师,贵州航空发动机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87年至今,任烟台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结论:唯一的联系就是歼八II用了WP13。军迷们说算就算吧╮(๑•́ ₃•̀๑)╭

7.赵振业

关键字:搞起落架的,又一个掺和进来的。

”主持并为主完成“300M钢应用研究”,设计长寿命起落架等总体技术方案“ “用于300M钢制造歼8 Ⅱ飞机主起落架,疲劳寿命达到6000h(其中包括增载30%后1000h)不破断” “服役14年来无故障并已实现工程化生产,广泛应用于10种先进型号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结论:看来这10种型号起码每个都有个院士乁[ᓀ˵▾˵ᓂ]ㄏ

三、总结

以我的观点来看,因为歼八评上院士的至多顾诵芬、管德两位工程院院士(把李明院士算进去我也没话说,他的资料太少(#+_+)),至于杨老的贡献,已经远不在于型号了。

从列出的履历可以看出,几位院士主要是因为相关领域的突破性贡献得评,八爷只是科研平台而已;而且他们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了很多其他机型,更说明了和歼八关系不大;打个比方,歼十能空中加油所以歼十出的院士里有杨老?不合适。退一万步讲,八爷就是出了七位院士,请问哪位德不配位?

至于为什么集中在歼八上出现?麻烦各位自己想吧。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acg.inmoke.com/zixun/dongmanzixun/1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