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引领科普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科技强国夯实根基。9月21日,在2023全国科普日期间,由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主办,北京卓众出版科协承办,《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协办的科协频道社群科普活动,科技好物推介汇“共享共识,助力健康”专题科技论文成果推介沙龙在京举办。
沙龙旨在加强临床成果的大众传播,引导公众了解医学诊疗新进展。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主任医师翁习生,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张磊,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裴丽坚作主题演讲,《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李娜主持。
沙龙现场
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营养与运动很关键
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翁习生以《如何应对老年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症》为题介绍了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危害和现实问题。他指出,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口中最常见的疾病,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高达8.1%。按我国总人口为14亿进行估算,则我国骨关节炎患者约有1.1亿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
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翁习生
2018年10月19日,国家卫健委首次发布的我国首次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9.2%,其中男性患病率为6.0%,女性患病率为32.1%;城市患病率为16.2%,农村患病率为20.7%。此外,骨关节炎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仅31%症状性膝关节炎患者定期就医,58%患者仅在有症状时就医,其余11%患者则不前往医院,呈现出低就诊、晚确诊、不依从的态势。
“居民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普遍不足,骨密度检测率亟待提高。”翁习生补充道,“2018年10月19日,我国首次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知晓率仅为11.7%,40—49岁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为0.9%,50岁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为7.0%。而在20岁以上人群中,接受过骨密度检测的比例仅为2.8%,50岁以上人群中,接受过骨密度检测的比例为3.7%。”
翁习生对《老年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社区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推荐意见进行了充分解读,并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诊断膝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鉴别膝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开展膝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筛查?”等临床问题阐述了对应的推荐方案。他特别强调了营养在骨质疏松症中的重要作用:“有一个词叫‘银行’,意思是通过饮食、运动等往骨骼里‘存入’钙,等上了年纪才有足够的钙可以‘支取’。”他建议,每日摄取足够的钙,“我们成人50岁以上,每天需要的钙量是1000到1200毫克,我们每天从饮食当中补的大概在200毫克,所以每天需要补1000毫克。”与此同时,选择合理的运动,既能提高骨密度,又能减少关节运动的磨损,“比如说户外运动、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说慢跑、骑自行车,也可以通过晒太阳而制造VD。”
“合理的饮食,合理运动,注意生活方式,对预防这两种病非常有作用。”翁习生总结道。
肾脏罕见病:需个体化治疗与长期随访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纳入121种罕见病——包含5种肾脏罕见病。”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张磊以《肾脏罕见病初探——Bartter综合征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为题对肾脏罕见病进行了介绍,并对《Bartter综合征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进行了解读。张磊表示,Bartt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失盐性肾病,以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伴低血钾、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血压正常或偏低为主要临床特点。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张磊
针对《Bartter综合征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的写作背景,张磊透露:“Bartter综合征虽为罕见病,但在协和医院这样的国家罕见病诊治中心并不算少见。Bartter综合征根据基因型可分为5型,临床表现存在显著异质性。患者可出现早产、低血容量、室性心律失常、横纹肌溶解、肾功能衰竭、生长发育迟缓等多种临床情况,危害较大,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非常必要。近年来,国内外Bartter综合征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制定专家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制定规范化的Bartter综合征诊疗策略。”
“共识内包括Bartter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基因诊断与功能诊断、治疗策略、并发症管理和特殊情况下Bartter综合征的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张磊补充道。
对于Bartter综合征的患者,张磊强调:“Bartter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同时,Bartter综合征需要个体化治疗和长期随访监测。”
围术期低体温:建立多模式积极保温策略
“过去的3年除了病毒之外,另一个热点就是‘体温’。在很多人的认识当中,37℃是人体的正常体温。当37℃的时候,人体内的酶可以高效工作,人的身体健康才不会出现问题。”体温是人体的重要生命体征,在手术时全身麻醉可能导致低体温现象的发生,对机体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做好围术期低体温防护至关重要。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裴丽坚以《加强科学管理,防治围术期低体温》为题介绍了围术期低体温的相关知识。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裴丽坚
对于围术期低体温,裴丽坚指出:“麻醉过程中,由于全身麻醉药的使用可能导致血管收缩的阈值下降至34.5℃。热量重新分布进而导致术中低体温。”
我国专家共识指出围术期低体温的定义是:围手术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核心体温低于36℃的现象称为围手术期低体温,又称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perioperative inadvertent hypothermia),这是与医疗为目的的控制性低体温相区别。
过去的10年,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牵头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体温的研究,包括北京市及全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低体温的发生率超过40%。低体温到底会有哪些危害呢?裴丽坚透露:“低体温可能导致心血管事件、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升高,同时由于身体内酶的活性下降,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延长、药效延长或发生改变,最终术中失血量增加、麻醉属性延迟等。”
那么,随着人类的进化,体温已经下降至36.6℃,体温管理目标可以从36℃下调至35.5℃吗?裴丽坚强调:“2022年,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完成了PROTECT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一共纳入了5 056例择期非心脏大手术患者,研究结果提示围术期核心体温管理目标下调至35.5℃不增加心血管事件或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针对术中低体温应如何预防和治疗,裴丽坚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多模式积极保温策略、创建低体温指数、提出协和模式,全国推广、协和标准输出四个步骤实现。裴丽坚补充:“如果我们合理保温,从患者角度,每一位患者可以节约375元钱;从医院角度也可以节约更多的医疗花费资源,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经济意义。”
面向未来,站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科协频道社群将持续为公众带来科技领域的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