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朱自清散文奖,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与扬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前五届评选中,施战军多次来扬州颁奖、采风,听涛于扬子江畔、大运河边,徜徉在古城巷陌触摸历史烟云,施战军对扬州的感受和领悟,自有独特心得。
身临颁奖仪式现场,施战军感慨连连:“雪后初霁,维扬如画;八方文魁,因缘聚合。享有专业高评和公众好感的朱自清散文奖评到了第六届,欣喜交杂着感念,进程满载着使命。”
施战军说,散文史与文明史相伴,散文是那么古老,又那么年轻。在朱自清散文奖的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得遇《山海经》式的脑洞大开,可以对晤诸子言说式的寓理思辨,可以领略《史记》式的“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可以揣摩唐宋八大家式的应物感时,可以意会明清小品式的性灵慧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沉入其中、无从自为,犹如当年的朱自清精研《古诗十九首》,而并未误了他写《春》《绿》《背影》《匆匆》。
“厚植与新生的联结,就像古文与新作,朱自清与朱自清散文奖得主的关系,难以分解但总有分明,而扬州最有资质让这一话题落到实地。”施战军说,扬州是极富文化传承基因与发展动能的魅力之城。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安石泊船瓜洲,说明扬州与古代文学是世交。而扬州的现代之子之一、古典文学研究大家朱自清先生,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以现代散文和新诗的卓越成就,推进了汉语文学的创新性发展,说明扬州与现代文学是深交。
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扬州与当代文学是知交,这体现于六届评选积累下来的接活中华文脉的文学现代化之旅,体现于所颁奖项中的作品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新时代文学丰富性的自信展示,体现于朱自清散文奖已经愈加丰满地写入了新时代扬州故事。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名著《经典常谈》的序中讲,“如果读者能把它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
施战军表示,作为组织评奖的学术支持单位,《人民文学》杂志社和江苏省作协是认真的严谨的,是责任心和获得感、忐忑与欣慰的共担者,“评奖颁奖做的是精品选送、经典摆渡的大事体。由此如能引来更多的接船者、读书人,我们也就不枉划船的心力和续航的情愿了。”
“扬州有非同一般的见识与情怀,经历过足够的重要物事,便积淀下丰厚的平和涵容,因而隆重的仪式中就有家常的亲切美意。”言及于此,施战军情真意切,“此时此刻,心声掌声呼应着文学大运河的桨声,心花鲜花共鸣于散文扬子江的浪花。感谢评委,祝福大美扬州,祝贺获奖作家。” 记者 王鹏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