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第十五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顺利举

12月16日,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第十五届安徽省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水上报告厅顺利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数智时代新闻传播研究的逻辑进路与范式转换”,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子齐聚一堂,共享学术盛宴。

15日下午三点,以“新闻传播学术期刊引领自主知识体系创新”为主题的主编论坛在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A204会议室举行。《全球传媒学刊》执行主编陈昌凤、《中国网络传播研究》主编夏倩芳、《新闻与传播研究》副主编张满丽、《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新闻大学》常务副主编朱春阳、《现代出版》副主编张毓强、《编辑之友》编审吕晓东、《新闻与写作》副主编李蕾、《新闻界》总编辑段吉平九位专家围绕什么是一篇好论文、如何写好一篇论文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作出演讲。

16日上午,安徽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屈磊教授、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教授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发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夏倩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张毓强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六位专家围绕论坛议题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话题多围绕人工智能及其带来的知识传播变革展开。

陈昌凤教授指出,在各国进行大语言模型升级的当下,人工智能怎样驱动新闻业创新是新闻业内要研究的重要问题。陈昌凤教授以ChatGPT举例,解释了数智赋能模态化,生成式智能将会进一步驱动新闻多模态转换。她认为,要将数据作为支撑与基底,将数据作为基础设施来建设。

夏倩芳教授强调,要明确认知与范式的关系,提醒各位学者不要局限在已知认知中去研究,并指出中国学者的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要如何开展中国问题研究上。

刘海龙教授从知识传播渠道角度出发,以当下知识的重新组织切入,来探究智能主体的知识生产。刘海龙教授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知识生产是一种知识的重新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诞生,帮助人类梳理知识,找到规律,改变传统知识组织方式,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综合。

朱春阳教授谈到,新闻与传播专业可以通过数字沟通环节来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他认为,在传统新闻业的框架下媒体的权威地位受到数字时代下信息技术进步的冲击,传播主体增加,媒体不再是新闻业的全部,媒体权威地位被改变,传播研究的逻辑进路也需要重新思考。朱春阳教授指出,数字新闻业要发展,不仅关于共识的构建范式需要进一步更新,人的现代化也是重要的议题。

张毓强教授提出,交往观作为知识国际传播的核心理念,提出以文明互建为主要倡导范式,强化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全球知识精英加强合作,正确处理好学术研究的秩序化与国际知识交往的多元化之间、知识交往的规范性与交往效能的多元性之间、知识交往的全球视角与本土立场之间的关系。他强调,以一个全球的视角进行切入,对当前中国研究国际传播视角进行探讨,去研究解决如何进行知识国际传播,也会对国际传播进步有帮助。

胡翼青教授则强调媒介促进社会世界的分化和交叉,媒介型构社会世界的能力因而显现,在媒介的基础设施化的趋势下,产生的深度媒介化理论由于其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导致最终它的消解,而平台世界会诞生。胡翼青教授认为,从搜索引擎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一个新平台世界的生成,将预示着当下的社会世界正在被改变。

16日下午,举行分论坛。根据论文的主题方向和层级,设置了两个博士分论坛和五个硕士分论坛。

据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葛明驷教授介绍,本次研究生论坛共收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382篇论文投稿。经过专家的匿名评审,共有99篇论文入选。

论坛最终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7篇,二等奖14篇,三等奖21篇。

(通讯员王宇彤 杨婉婉)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acg.inmoke.com/zixun/erciyuanzixun/2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