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摩的”主要是指那些在城區非法上路、非法拉貨載客的三輪車、摩托車。危害大但根治困難:一是從業者多為困難群體,取締后面臨生計問題﹔二是大多數乘客認為“黑摩的”便利,不配合取証﹔三是車主往往“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躲避執法。
近日,本報記者深入海口、石家庄、長春,試圖發現解決途徑。
嚴罰緊管,海口仍有1867輛三輪車非法營運
靠車養家糊口,禁運后就業難
記者 黃曉慧
據海口市交警部門統計,目前約有1867輛三輪車在海口城區非法營運。“大部分非法三輪車技術標准不嚴格、安全系數低,尤其在超速、超員的情況下,交通事故頻發。由於目前還沒有對電動�燃油三輪車實行強制保險,發生事故后,駕駛人往往因賠償能力不足選擇逃逸,其無牌無証又造成偵破難度大、執法成本高。”海口市交警部門這樣描述非法營運三輪車的危害。
海口早在2006年底開始重罰三輪車非法營運,各區成立專項整治組。然而集中整治期間,“三車”非法營運現象明顯減少,但集中整治一過,“三車”數量又躥升。
4月20日中午,記者來到位於海口老城區的騎樓小吃街附近,狹小的老街被一排排在路邊趴活的三輪車佔據大半。一招手,好幾輛三輪車擠到跟前。記者上了小美(化名)的車。
小美原本在湛江養蝦,給孩子治病花光了所有積蓄、賣掉了蝦塘,沒錢再到廣州醫治,隻好帶著孩子到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求醫,在醫院周邊開三輪車維持生計。“被抓到,至少要罰3000元,我們就完了。”小美說,由於車子要到加油站加油,不得不“動腦筋”套了農用三輪車的牌,置辦下來花了7000元,剛開沒幾個月,還沒掙回本錢。毒辣的太陽灼得她滿臉雀斑,25歲的人看上去年近40。“隻要有別的法子,我們不會冒這麼大的險開三輪車的。”
蔣師傅用來載客的三輪車是摩托車改裝的,從鄉下進城的這十來年一直在府城一帶拉活。“一般中午日頭最毒的時候,交警下班了,我們就出來。晚上10點后,才敢開到海口市區。”蔣師傅說,交警抓得嚴,加上越來越多的電動自行車也在拉客,現在生意不好做,每月的收入僅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除掉房租、買彩票外所剩無幾,“可像我們這樣的農民,啥也不會,不開三輪車還能做什麼呢?”
海口市交警部門認為,“三車”治理的最大困難在於這個群體十分龐大,整治常會遭到車主聚眾圍攻,車主聚眾上訪、鬧事屢屢發生。此外,許多“三車”安裝了鐵皮鋸條等非法防護裝置,執法人員若強行扣車很容易受傷。
家住高登街的謝先生每次去火車站都搭電動自行車,下雨天會坐三輪車。“很多小街巷,公交車進不來,也不好打車,坐三輪車很方便。”謝先生認為,開三輪車的都是勞動技能較低的進城務工人員,三輪車的存在有它的道理,很難完全取締。
“三車”達4萬余輛,石家庄集中治理
自用車也不能上路,出行不方便
記者 楊 柳
2月17日,河北省石家庄開始對營運人力三輪車、電動�燃油三輪車、電動�燃油四輪車集中治理。近日,記者沿石家庄市中山路、裕華路走訪,發現街頭“三車”數量大幅減少。
據了解,此前石家庄“三車”已經達到4萬余輛。肆意穿行、違法經營、搶客拉貨……交管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石家庄市區平均每天都會發生30多起與“三車”有關的交通事故,其中不乏致人受傷、死亡的惡性事故。“這些車仗著沒有牌照經常亂穿亂行,在馬路上橫沖直撞,給交通帶來很大隱患。”石家庄市民王先生說。
2013年12月27日,石家庄市政府發布《關於規范市區“三車”管理的通告》,“三車”在市區二環路(含)以內道路及主街主路二環至三環之間延伸線24小時限行。
而在執法過程中,交警遇到了不少阻力。一位執勤交警告訴記者,“有一次在執法時,我要求駕駛人先將車停到路邊時,他卻伺機加大油門意圖逃走,車子把我帶出去十幾米遠,幸好旁邊的幾名交警立即沖上前將車攔停。”
石家庄按照出租汽車管理條例和河北省道路運輸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對依然非法營運的車輛給予3萬—5萬元不等的處罰,帶來了明顯的效果。截至3月底,石家庄已累計勸返“三車”23555輛,查扣4523輛。
目前,對於郵政速遞、送水、送氣、環衛等特殊行業使用的“三車”,石家庄規定,經行業主管部門統一設置標示、外觀噴涂、編號並報市交管局備案后,允許分時段分路段上路行駛,並在兩年內完成淘汰或車型轉換。
“三車”治理在市民中引起了一些爭議。李女士說:“‘三車’有著機動車的速度,卻沒有按照機動車進行管理,隱患很大,確實應該規范。”但也有市民表示,“三車”治理導致許多家長接送孩子不便、對商販運送貨物影響太大,以前不少從事“三車”營運的人也因此失業。家住南三條的王師傅,十幾年來一直用三輪車幫人拉貨,“我靠著一輛三輪車養活了一個家,如今我們這些靠三輪車謀生的車夫們該怎麼辦?”在這裡經營一家門市的孫女士說,“以前送貨用自家的電動三輪車成本可以不計,現在隻能租小面包車了,成本高了不少。”市民馬先生認為:“‘三車’的確需要規范整頓,但應該努力出台政策讓‘三車’遵守交規,文明參與交通而不是簡單地‘一刀切’,一禁了之。”
整治幫扶完善交通,長春疏堵結合
“黑摩的”淡出城市,還需時間
記者 孟海鷹 祝大偉
“黑摩的”就像“牛皮癬”一樣頑固、難治。“交警隻能對上路行駛‘黑摩的’查驗証照,証件不全的暫扣車輛,對非法營運根本沒有打擊力度。”長春市寬城區交警大隊副隊長欒慶文常年和“黑摩的”斗法,依然有很多無奈。“很多沒有固定職業的人也願意靠‘黑摩的’掙錢,最多一天能掙1500元。”
機動三輪車基本上是殘疾人用來代步的,如今卻成了“公共”交通工具。長春市市容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總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在暗訪調查中發現,真正參與非法營運的殘疾人不超過30%。去年9月開始,長春市市容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總指揮部開始對“黑摩的”集中整治。“指揮部是個臨時機構,沒有執法權,但是能調度並督促交警、交通、殘聯等十幾個相關部門共同履行職責。”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王世忠介紹說。
《長春市機動三輪車管理辦法》於1月20日起實施。“這是國內關於機動三輪車非法營運管理方面的第一部地方性規章,這也將為建立長效機制奠定基礎。”王世忠說。《辦法》對三輪車治理主體做出了明確規定,也明確了機動三輪車從事營運活動“由市道路運輸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一個月時間,長春就依法暫扣了2000多台非法營運的“黑摩的”。“不少人不理解、不配合,鬧事的也有,那我們就依法處理,法律震懾效果還不錯。”王世忠說,但是治理“黑摩的”一味地堵恐怕不行,必須與“疏”結合。
長春市推出街道社區“一對一包保”,扶持殘疾人就業創業,以此解決取締運營后的殘疾人生計問題。曾經在長春站用殘疾人代步車非法營運多年的董興奎現在是長春南關區一家殘疾人康復中心的器械養護員。“非法營運會傷害別人,我們也不想干,可為了生存沒辦法。雖然現在比開‘黑摩的’收入少了,但是工作穩定體面,感覺還不錯。”董興奎說,“街道和社區對我們進行排查,免費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推薦就業崗位,我的好多同行都就業了。”董興奎正琢磨著先學點手藝,以后自主創業,“市裡有政策,對我們取締運營后,沒有收入來源的殘疾人,創業時能按照實際情況給予一次性物資或設備扶持。”
目前,長春市還在人流集散區域逐步優化公交系統。長春火車站周邊就出現了短途的擺渡公交,方便換乘的同時擠壓非法運營的空間。眼下,長春市面上已經沒有明目張膽、大張旗鼓運營的“黑摩的”了。
“目前,有了相關法律、部門協同管理的機制也越發成熟,幫扶機制逐漸到位,‘黑摩的’也將漸漸淡出城市生活。”王世忠說。
《 人民日報 》( 2014年05月05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