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區居民的貼心好管家
張麗萍帶領社區愛心團隊長年照顧殘疾人王龍盛。圖為張麗萍(左)為王龍盛做的豐盛晚餐。 齊 靜 記者�王榮琦 攝
早8點到社區布置工作,9點准時給樓長們開會,10點鐘看望轄區孤寡老人﹔中午趕回社區,遇上來辦事的居民﹔下午趕到社區布貼畫手工藝品工廠幫忙趕工,緊接著回社區組織居民合唱……滿滿的行程,記錄了大連市中山區桃源街道長利社區黨總支書記張麗萍一天的工作。
14年前,40歲的張麗萍從部隊團職崗位轉業,就任長利社區黨總支書記。就像魚兒回到江河,她與3200多戶居民打成一片。14年來,為了社區和諧、居民安康,她殫精竭慮、無私奉獻,一顆深情的心緊貼著居民脈搏。
她是黨在群眾中的代言人
“要想當好社區書記,首先得融入群眾,然后找出辦法,解決問題。 ”與張麗萍面對面,她敏銳的反應、時尚的裝扮、挺拔的身姿,都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張麗萍以軍人的思維和視角,謀劃管理社區的方式方法。長利社區日常工作實行早簽到、周例會、外出辦事備案、值班主任記工作日記制度。規范化管理,造就出一支嚴謹、務實、高效的團隊。社區先后成立了“百姓之家”群眾工作站、“和和”矛盾糾紛調解委員會﹔開通了96816民情熱線,樓院懸挂民情信箱、社區網站設立QQ群﹔創建了民意配送服務體系,組建以社區干部、樓院黨支部書記、黨員中心戶為主體的“嘮嗑隊”,定期入戶走訪,聽民情解民憂﹔定期召開“黨員議事苑”會議、設立社區民意訴求接待室。這些被譽為“張麗萍工作法”的服務群眾機制,在社區黨組織和居民之間架起了黨情民意 “連心橋”,東家的難西家的需,隻要把關鍵字快速輸入到社區的“雲服務”網絡,社區黨員干部就會第一時間跟進服務,予以梳理解決。
張麗萍不僅在社區管理上以身作則,在服務群眾上也是貼心的表率。社區居民有什麼問題,大家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找張麗萍。而這個社區書記從來都是隨叫隨到,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她的身影。
社區居民曹作寬因病喪失了勞動能力,房子因還不起貸款被銀行收回。張麗萍幫他辦理了低保和廉租住房補貼,並把他送到養老院。曹作寬到退休年齡時,因欠繳3年保險費,產生了放棄辦理退休手續的念頭。張麗萍聞訊立即幫著補齊保險費用,使老人順利退休。
居民張淑英早年失獨,后又患上直腸癌,由於術后治療費用大,親戚朋友都不敢與其來往,她和老伴感覺活著了無生趣。張麗萍得知情況后,和社區工作人員輪流上門陪老人嘮嗑,生日送保暖內衣,節日按習俗送元宵、粽子、月餅等,重陽節請她吃“餃子宴”,年年如此。
轄區福利廠改建后,影響了一棟住宅樓的採光,一些居民想以上訪的方式維權。張麗萍主動攬事攬責:“你們找市裡區裡,不如先找我,我要是解決不了,你們再去反映也不遲。 ”她召開居民代表議事會議,論証解決辦法,代表這些居民向建造方提出要求。經過兩個多月的反復協商,33戶居民因為擋光程度不同,分別得到3000元到5萬元不等的經濟補償。
2011年夏季,大連突降暴雨,長利巷21戶居民面臨山體滑坡的危險。張麗萍冒雨挨戶排查險情,堅守現場一天一夜。社區居民至今還記得那個令人感動的場景,她和社區干部許江輝渾身濕透,仍然在雨中背著老人往安全地點轉移。
她是黨在群眾中的知心人
去年臘月廿九,轄區重度殘疾人王龍盛家裡,魚肉飄香、笑語連連。為了給王龍盛准備這頓年夜飯,張麗萍不僅自掏腰包准備了10個菜,還親自上灶。
幾年前,王龍盛的父母相繼去世,他由哥哥照顧。后來,嫂子被查出患上了癌症,哥哥也分身乏術。張麗萍了解情況后就帶領社區工作人員主動登門,幫他料理家務、洗衣做飯。
在長利社區,像王龍盛這樣的困難居民都能夠得到及時關心和照顧。
長利社區地處老舊城區,基礎設施陳舊,困難居民較多。入戶走訪過程中,看到哪家日子過得不好,張麗萍便記在心裡。
如何讓笑容重回這些困難群眾的臉上?她制訂推出了最可行的關懷機制——以全員化服務為主、以個性化服務為輔的“民意配送”服務體系。其中,重點經營的“援助統計信息系統”,幫助社區近200名需救助人員建起了“家庭生活檔案”、“特殊信息檔案”。
社區居民馮建設家突然著火,張麗萍帶領社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並將他身患疾病、家中因火災損失的情況上報有關部門,3000元的救助金很快送到了馮建設手中。
張麗萍還發動社區黨員帶頭,開展“親情牽手”社區老人活動,先后有50名志願者和黨員骨干走進病困老人家中送溫暖、獻愛心。長利社區志願者隊伍,由一個人、幾個人,發展到了一伙人、一群人。越來越多的轄區在職黨員,集結到社區一線,加入到服務隊伍中,奔走在大街小巷。
以前,長利社區很多退休老人沒有什麼業余活動。張麗萍在對居民進行走訪后,根據居民的興趣相繼開辦了攝影班、舞蹈班、歌唱班、繪畫班……並自掏腰包為活動室買設備。
合唱團團長孫貴珍告訴記者,現在長利社區的活動課程每天都是滿的。 “周一英語、周二舞蹈、周三攝影、周四合唱、周五書法繪畫……早晨和中午還會有居民來這裡打乒乓球。我們都把社區當成家,一天不來都難受! ”
長利社區新裝修后,黨群活動室擴建到100平方米。老人們在活動室裡盡情地唱著、跳著,張麗萍卻默默地把她的辦公桌挪到辦公大廳門口。這裡冬天冷,夏天晒,很不舒適。許多人對此不解,可她卻笑著說:“居民們來辦事兒進來第一眼就能找到我,方便大家,再說還能和同事們多交流,這不挺好的嘛! ”
在張麗萍的帶動下,社區居民和社區干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家都說,張書記事事干在前頭,我們特別服氣。無論何時有任何任務,她一聲招呼,全體響應,再苦再累,都沒有怨言。
她是黨在群眾中的引路人
“讓每一戶家庭,過上幸福的生活,是我們追逐的夢﹔讓每一個居民,過上平安的日子,是我們最真的心聲。 ”
這是長利社區為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創作的詩歌,也是張麗萍的座右銘。
一直以來,失業人員的安置,是長利社區的頭等民生難題。張麗萍剛到長利社區工作時,社區有2000多名失業下崗人員,而且以婦女居多,很多人都希望能在家門口找一份工作時間比較寬鬆的工作,有點收入又能料理家務。這個難題難倒了張麗萍,天天琢磨解決的辦法。
2003年12月,聽說擅長繪畫的李敏老師退休了,張麗萍同社區工作人員立即登門拜訪。推開房門,滿牆的布貼畫讓張麗萍眼前一亮,“這麼漂亮的畫作,一定受市場歡迎,如果失業的姐妹們學會了這門手藝,就可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了。 ”張麗萍馬上開始行動,考察市場,邀請行家論証,懇請李敏老師出山在社區開辦布貼畫制作培訓班。
2004年6月,張麗萍騰出一間60多平方米的辦公用房,建起長利社區布貼畫就業培訓基地。創辦之初,沒有啟動經費,她先從家裡拿出2000元,后又跑到政府為基地爭取政策扶持。同年11月,長利社區布貼畫手工藝品工廠挂牌。
牡丹花、仕女圖、風景畫……一雙雙巧手精心剪切出一幅幅美麗的畫作。 3個月的集中培訓,新鮮“出爐”50多名布貼畫制作者。
播種希望,收獲精彩。長利社區布貼畫的名氣漸漸傳開,慕名前來求畫者絡繹不絕,姐妹們生產的布貼畫被輸送到祖國的大江南北,部分作品還銷往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海外市場。
在內挖就業資源的基礎上,張麗萍還積極外拓就業市場。她利用走訪轄區單位的機會,多方搜集用工信息,並與轄區單位建立起用工信息交流平台,每年幫助近百名失業人員走上工作崗位。
“陽光,它照亮了我們的胸膛,每個明天都有希望。 ”失業人員將這首昂揚向上的歌曲,送給了他們愛戴的社區黨總支書記張麗萍。 “每當失業人員跟我講他們工作有了成績,孩子學習有了進步,我就特別開心,這種信任也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事情。 ”真誠質朴的話語,道出張麗萍對居民的一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