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andy97

【华夏·衣冠志】汉服系统知识大纲by汉服吧

[复制链接]

33

主题

201

回帖

7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22

手机扫描预览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05: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gZ4b7r7U648IR8Z6.jpg
Kl0Hh6mE066R6LdZ.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201

回帖

7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2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05: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2. 幞头  
幞头,又称袱头,始创于后周武帝,后周以三尺皂绢(皂即黑色)向头后幞发,故称为幞头。唐开元以罗制之,至中后唐始用漆纱裹之。其形式有圆顶、方顶之分,有软裹,硬裹之别。  

软裹幞头主要用罗,绢,外型不定,将巾的两脚系结在头上,另两脚则结于脑后,使之并拢下垂,也可屈盘反搭,行动时两脚飘飘,极符文人才子对翩翩气度的追求。  

硬裹幞头,初用木作“山”,放置在额前使巾衬起,名为“军容头”,再用纱裹之,使其外型平整固定,后来改用藤草或铁丝织成内型,外糊绢或罗,涂以黑漆,将其两脚平伸,亦称硬脚幞头,其外型稳固平整又雅观,至宋代幞头已成为主要的头饰,自天子至王公、列臣及庶民皆可同戴,其形式有直脚、局JIAO、交JIAO、朝天、顺风五种,以后的官帽亦由此逐渐发展而成。  

平式幞头:软裹巾,顶上的巾子较低而平,亦称‘平头小样”,为一般士庶官宦燕居时戴用。  

结式幞头:软裹巾,在幞头之上加一巾子,将其两脚系结在头前,呈同心结状,将另两脚反结在脑后,为将尉、壮士所好用。  

软脚幞头:在幞头之下衬以“巾子”,或“木围头”使幞巾的外型乎整固定,幞巾的两脚加厚并涂漆,成为软脚,使其乎展下垂,行动时则飘动尔雅,为文官与学士所好用。  

女巾幞头:盛行于唐代,女子好扮男装,戴女巾幞头,其形制较小,巾顶加高,用漆纱为之,两脚较长,反结于脑后,并使其自然垂下,并在幞巾上簪花或缀玉胜等装饰。  

圆顶直脚幞头:硬裹幞头,用“木围头”衬在额前,再用幞巾裹之,也可用藤草作成内型,外糊皂纱,涂漆而成,其两直脚用铁丝织成,外罩漆纱,使其向左右平伸,为朝臣与地方官吏所用,唐,宋,明历代皆有采用。  

方顶硬壳幞头:硬裹。用铁丝或藤草编成内型的硬壳,再糊绢或罗,并涂于黑漆,外型方而隆起,左右两脚用铁丝制成,并糊漆纱,向两侧乎伸或上翘,宋代官员、帝王常戴用,其两脚平直而长,左右平伸,长至二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乌纱帽。乌纱帽是明制百官之帽式,名流士绅兼用,只是在脚展上有所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201

回帖

7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2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05: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CUFF35sPyffzf75i.jpg
RT545HvT44TG0gt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201

回帖

7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2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05: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盔帽类:  

帽本源于冠、巾。帽与冠的区别在于戴法——帽戴法简便,一般直接覆扣于头上,不需要像冠一样专以衡笄固定;帽与巾的区别在于形制——原始的帽一般先做一个特定形状的模型,再在外表贴覆料,而巾的本义则强调折叠缚裹。不过到了后来,三者在区分上越来越模糊,几乎是殊途同归了。  

盔,是军事交战时用来保护头部的特殊帽冠,殷墟甲骨文中有称作“胄”的武冠,字形象胄顶有缨饰。《说文》云:“胄,兜鍪也。”清段玉裁注:“兜鍪,首铠也。按古谓之胄,汉谓之兜鍪,今谓之盔。”胄非常人所冠,十分沉重,有达二、三公斤者。  

笠帽:顶饰有红缨,初为轻藤所制,后改为厚毡,能御兵刃。为明末武将、勇士所好。  

帷帽:原属胡装,一般用皂纱制成,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据记载帷帽为晋代所创。  

胄:秦汉前的战冠。一般为铜制,形上尖下圆,如倒置的盎,以御兵刃,为保护头部需衬帻。用带束结于颈下,胄上多有兽面以作装饰。  

兜鍪:兜鍪形较方而短,有用铁片铸成,也有以厚革制之,在其表缀于铁片,并有护耳,较胄轻便灵活,便于作战,为汉代武将常用。  

胄帻:胄和帻结合的战冠,历代甚为常用,平日戴帻,出征作战则加上胄,这种胄较商周的青铜胄薄而轻便,顶上常饰有红缨,有高而圆尖的胄帻,也有圆而似锅的胄帻,为秦汉两代武将、卫士出征时所用。  

凤翅盔: 这是古代武将最常用的盔式,其形制一般以厚革制,额前有铁片为沿,以护额掩耳,其铁,铜片常饰有飞鸟双翼迎风的纹饰,故称风翅盔,有时盔顶也加铁片为纹饰,并在盔上装缀明珠或玉翠,为唐宋两代武将常戴,多配穿华丽的明光铠。此盔在宋代更为盛行。
HpTcVJGp0pycj4Pk.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201

回帖

7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2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05: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体衣  

《释名 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  

上衣下裳制 (衣裳类)  
上下连裳制 (深衣类)  
上下通裁制 (通裁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201

回帖

7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2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05: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  

1.上衣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  

襦:《说文》曰:襦,短衣也。故此,襦的长度最长也一般在膝盖以上。不过,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有汉服研究者以长短来区别襦、衫、袄等上衣,将襦定义为“短小的上衣”,是有失严谨的。实际,襦的“短衣”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  
襦有长短之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可能也叫“小襦”。《孔雀东南飞》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别李义》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襦也有单复之分。单层襦近乎衫,复层襦则近袄。襦是庶民的常服,深衣只作为他们的礼服。  

衫:作为上衣的衫,衣型多样,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衫,一般是单层。  
《说文新附》:“衫,衣也。”《释名》:“衫,芟也,芟无袖端也。” 袖端(即今舞台上古装的“水袖”)。马缟《中华古今注》:“古妇人衣裳相连。始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官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盖取便于侍奉。”不过,后代的“衫”的名称也开始泛了起来。也指长衫。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已是指官服了。  

袄:一般是指有衬里的上衣,如: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袄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隋代的缺胯袄子用作武官制服,并于唐代传入日本。  
宋代出现 “旋袄”,衣制有些像今天的短大衣,齐膝、对襟,直领下两条窄花边,称“领抹’”,前后左右开叉,起舞尤其旋转时,四片裙摆张开旋转,故名旋袄。  

裲(liang)裆: “裆” (dang),也写作当;又称裲裆、两当。《释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主要是妇人的贴身衣物,来自于胡服。《仪礼 乡射礼》提到的“韦当”,郑注曰:“直(值)心背之衣曰当。”可见裆类似今天的背心、马甲。但肩部稍宽。  

袿(gui1)衣:刘熙《释名》:妇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长衣,大袖,交领,右衽,左右身侧在腰以下有连缀的缘饰。清代学者任大椿《深衣释例》曰:“袿乃缕缕下垂如旌旗之有裗,即所谓杂裾也。郭璞注:“衣缕也。齐人谓之挛。或曰袿,衣之饰。”则袿衣的垂饰为丝质,且如“裗”如“缕”。司马相如《子虚赋》:蜚襳垂髾。《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襳,袿衣之长带也;髾,谓燕尾之属,皆衣上假饰也。”  
(*诸于:“诸于”,也作“诸衧”,是汉史中一种颇引人注意的服装。西汉宣帝时,为太子选美,王政君因着“绛缘诸于”而入选。诸于一度因“是男服还是女服”而争论不休,认为曾经有过男女通用。也被认为也属于袿衣一类,只是下垂的缘饰不太一样。)

2. 下衣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属。  

(一)裳/裙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 《释名》又说:“裙,下裳也。 常、裙二字互训,其实可以认为:裳一般倾向于统称,而裳往往就是裙。裙,也作“帬”,《释名》中还说:“裙,群也,联接群幅也。”《仪礼 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以七幅布围绕下体,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尺二。七幅计十五尺四寸。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所以折裥在两旁,中央部分则方正平整。  

裙裳,古时男女皆可服用。《诗经 小雅 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又《豳风 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不过,真正发展了裙裳款式的还是女子:  

宋代和明代早、中期,裙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  

凤尾裙: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201

回帖

7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2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05: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胫衣  

“裤”字古代写作绔、袴。  

袴:《说文》:“绔,胫衣也。”《释名》:“袴,跨也。两股(大腿)各跨别也。”段玉裁说:“绔,今所谓套裤也。”这说明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以系在腰间。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汉之际的裤子虽然已从胫衣发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长裤,但裤裆往往不加缝缀。西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的袴。  

大袴: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  

穷裤/裈:是连裆的,其形制就跟现在的裤子差不多了。《汉书 外戚传》:“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服虔注:“穷绔有前后裆。”颜师古注:“即今绲裆袴也。”这种裤子通常称为裈(kūn)。《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乃令文君当垆,相如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 这样看来,犊鼻裈很类似现在的裤衩、短裤。在古代这是贫贱劳作者所穿。司马相如在市场上大穿其犊鼻裈,也是为了显其贫贱以出老丈人卓王孙的丑。  

袴褶:短小上衣、宽腿裤的装束。在膝盖处系上带收一围,下边裤脚自然散开。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多为武士所着,后来发展成为庶民劳作的装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201

回帖

7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2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05: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例说明:  

********一些历代女子襦裙********  

1.战国初(中山国)女子襦裙。ps,中山国为匈奴的一支白狄所建,其当时已经相当华夏化,后来被赵国所灭。下裙上棋盘式的格子文饰似乎显出了一点略微有别于华夏的异域风。

Hjo0lLoj095Lc8C8.jpg





2.汉代女子襦裙。汉代女子着深衣比较普遍,但襦裙仍存在,样式比较规整,腰际高低适中;另外从文饰可以看出,汉代果然承袭了明显的楚风。
F666677MhSgS6Zqz.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201

回帖

7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2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05: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3.隋唐高腰襦裙。腰际已经到达胸线上或下。大概因为唐代流行一种叫诃子的外穿型内衣,必须在胸际系带才能保证内衣的稳固,最后,襦裙的腰际就普遍上升了。
RlO2dDFqd8D8UuDD.jpg



4.唐代半臂 襦裙。半臂是来源于胡服的元素,被巧妙和谐地融入了华夏衣冠
Z6s6SjrjS3EEiSif.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201

回帖

7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2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05: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5.宋代妇女襦裙。由于理学思想的影响,宋代的服饰本身就非常素雅、谨慎。人们崇尚淡雅的颜色,也很少用复杂的文饰——所以,这张照片的文饰就有失严谨了。另外,宋代襦裙交领直领都占有一定比例。受隋唐的影响,从古画上看,宋代襦裙的腰际没有唐代那么高,但也偏高于正常腰际。
zKwwVaR08xvtUvcR.jpg



6.明代中腰襦裙。明代襦裙的腰际适中。明初服饰较规整素雅,但到了明代末期,社会生活一度十分开放;反映在服饰上则艳丽堂皇,甚至颜色上也缤纷多姿,有的甚至谮越了既定的色彩服制。裙幅不断增多,从“裙拖六幅湘江水”发展到12幅的,所以,压裙幅的腰间环佩就显得十分重要。明代的服饰,多在细节处取胜,如衣服上的文饰,如腰间的宫绦。
bUIli0L3tvZiaLIl.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spaly社区|二次元论坛|ACG动漫交流|COSpaly-目前最大的二次元聚集地 |网站地图

GMT+8, 2025-4-21 10:33 , Processed in 0.372910 second(s), 27 queries .

备案号 渝ICP备20220085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