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95|回复: 20

★汉服运动重要代表性文章★---汉服吧整理

[复制链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手机扫描预览
发表于 2019-4-12 17: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服运动的参与者几年来发表了大量文章,从各个角度和层面阐述了汉服运动的诸多问题.从而勾勒出了汉服运动的精神要素和整体风貌.
要了解汉服运动的精神,这些文章应属必读文献。

汉服吧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相关文章,收集的原则是,尽量完整、客观、平衡、忠于文献原貌。

考虑到此帖的特殊性,故谢绝网友跟帖评论或添加新的内容,全部由汉服吧添加。如果您有什么感想或要发表什么评论,请另发新帖阐述。谢谢合作。

另外,因为部分网站对转贴有一定限制,所以可能有部分文献缺失,只能提供文献标题和网络地址,请您见谅。

汉服吧特别声明:本帖对文章采用不加编辑原文照录的方式,文中部分文字、措辞、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不代表汉服吧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复兴第一篇文献《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
作者:华夏血脉

作者2004-1-12自述:
《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是我本人于2002年2月14日首贴在新浪军事(舰船知识网络版军事历史论坛)上的帖子。现为更好地宣传汉服同时为更好地激发汉人的民族意识我把本贴整体从原论坛转贴到汉网。
本贴自贴日至今已持续两年,累计点击率已接近三十万,跟贴数亦达三千五,同时贴子的主要内容被转贴至国内外很多网站,通过网络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极强的宣传效果。这些都是包括很多汉网会员在内的广大汉族网友共同努力的结果。
为了更好地体现本贴主旨我适当整理了原贴,但只是把我本人的帖子重新调整了一下,跟贴网友的原贴不动。


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图)
作者:华夏血脉 2002-02-14 23:27:21

汉服吧注:文章过长,且附有大量图片,故略去。详细内容可以百度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我汉家服,归我汉家魄》
作者:idlehjj
首发:2003年8月,汉网

壮哉汉服。于泱泱五千年,长袖当舞,傲视群侪。

壮哉汉服,“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族之存,在于衣裳。衣冠华族,所以别于禽兽。

故汉服洒脱,在于汉之魂魄。汉服之美,或于风中屹立,或于行揖作别之态,或于柳树婀娜,美酒狂放,骏马奔腾,一举一动间竟得天地间灵气所在。汉人行止之美,得汉服才冠伦于人世之间。

悲哉汉服,甲申之变,满清侵我中原。

满清以野人进文明不可速得,绝文明于蛮荒不过杀戮而足,是故以残暴易我之服装,绝我文化,杀我人民,有明一代,生死分际,不过忠贞与顺降而已。忠贞者,死着华服,顺降者,胡衣胡冠。至此,华夏衣冠为绝。每每思之,情败神伤,痛彻发肤,不能自已。然此役成就汉服之名,其浸染汉族之血泪,复以牺牲者之魄,汉服亦因之为汉魂所附,我族不屈强暴之魂魄,俱聚之百年不散,唯寄望生而降者背负含屈忍辱复兴之责。非如此,生者之存,道德之意不能昭彰;死者之恨,不得以雪。

悲哉汉服,时至今日,以汉族人口之众,绝祀汉服于今。牺牲者英灵当哀鸣不绝于天地之间。于斯,我辈所负之责何存?我辈有负汉魂矣。

勾践不过百越之君,尚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大概恢复之志,人皆有之,唯我汉族,不思故汉,徒留垢笑于世人。不忘根本,本为古训,今之图之,始觉前途艰难。汉服之兴,其意之重,不在衣冠,汉家魂魄,终可重归中原。

汉族一日不死,汉服当兴于庙堂之间矣。招我汉魂,时不待我,其为职所在,责之归。

凡我汉族,当心与神归,复我衣裳,明华族为堂皇贵胄,与日月同归,不以小我而废大节。汉装所在,汉魂所系,诋之者,不过心有戚戚,畏汉魂重返,中华重现强汉之魄。

汉装得复,先贤礼之得存,或祭于天,或告于地,汉家子孙,必为世人敬,世人畏。堂堂中国,亦收四方咸慑之功。吾辈不负华夏之名于此矣。

于此呼吁同胞,或奔走相告,或考寻溯源,或正其服式,凡尽薄力于兴复汉服之业,必能告慰:先烈之于汉服之死难者。死者于斯亦可瞑目矣。

还我汉服,彼为暗香盈袖,闻歌起舞之服。
还我汉服,彼为金戈铁马,英雄泪襟之服。
还我汉服,此我汉家魂魄所依矣。

03年8月22日悲怒作此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衣冠国体----华夏服饰之我见》
作者:万壑听松
首发:2003,汉网



余闻:“衣冠原为御寒蔽体之用,苟以为妥,旦且穿之。”余以为此言越时装之潮流,溯衣饰之本源,谏今世之糜风,循质朴之哲信,颇有其理也。

然余复纵观历史,横览世界之时,却觉衣冠之兴替,实非一人一时之事也。一袭衣冠,小可现个人之品貌;大可知黎庶之民情;远可明历史之演化;近可察时势之潮流;分可追宗族之变迁;合可阅文化之交融;别四季以晓天时;适温湿而通地利;数丰俭而识廪仓;度风尚而鉴哲理;古之涉政而立法制;今之育教而竖礼仪;添锦绣而结审美,创新材而适科技……实难一言以蔽之。1且我华夏,盖五千年悠久历史,广九百万域海疆山,度十六朝更替演变,举五十六兄弟共戴,远有文明古国之荣辉,近有豚尾猢服之屈辱,现更有国内权利者,草宣传而误我民识,而外邦异谋者,假伪服而辱我国体。故华夏衣冠之策,更非扼要之句可尽述。

华夏衣冠,以传统汉服为中砥。汉服,上溯炎黄,下禀宋明,一脉传承,丰富多彩而演化有序,正可鉴华夏之风尚。中华,文明古国也。而衣冠之文明多有史证者,盖重衣冠乃上古之风也。自上古文明伊始,华夏衣冠便与其礼法制度息息相关。古有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可见”同衣裳”乃古以为”本俗安万民”之法也(见《周礼·地官·大司徒》)。而<左传·昭公九年》有:“服以旌礼。”之句;《管子·君臣下》有:“旌之以衣服”之说。旧注为:“所以顺礼也”。此正是服饰“礼节”之内容要质。而我国可考之衣冠史证,列于经史子集者,更不计其数。但余亦知,上古之礼,与今有别,皆因生产之发展,社会之演变,阶级之不存,而衣冠已可使人各求所需,各依所好,实乃民之幸甚也。而余所引上述之说为证者,决非欲复阶级之礼而逆今日之势,只欲明言,我国衣冠之事,自古已有史可查,有证可考,有法可依,有礼可循,上至君主,下至庶民,不论贤愚贵贱,莫不问衣冠之道,而余谓其乃文明之脉,盖不虚言也。

且文明之说,法度之外,衣冠所在,更有民情存焉。
诗经·国风·邶风有<绿衣>之句: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再有<诗经·颂·闵予小子之什>之<丝衣>,<诗经·国风·郑风>之<缁衣>之句,更有包胥泣秦庭而哀公做<无衣>[1],屈子歌”奇服”而日后投汨罗[2]。由此可见,衣冠之敬,先秦已自有之。而后世之人,于汉服之情浓更盛。余所见历代诗词,仅题中便现”衣”字者,约一百三十首;而如孟郊之”游子吟”者,虽无”衣”字为其题,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之句早已深入人心。更有今人咏衣冠之器重而舒个人家国之情感者,不可胜数也。余每诵其辞,而仰古人之心并思今人之志,更深信衣冠之敬重,可见人心国志也。

汉室衣冠以宽袍大袖为主,较之诸夷宽松舒适,大摆拂风,有天然妙合,晃若仙成之感,国内历代画师皆以汉服为神仙装束,虽满清不易;而西方诸神圣母之服饰亦有此风尚。这不仅因为中原文明较之诸夷先进,而人民生活优逸所致,更乃华夏民族自古崇尚自然,故“天人合一”之哲思亦现于服饰之间,而”仙风道形”之理想更呈于画卷之上。盖汉服之哲,合乎华夏之道,故民美之,而世袭之。

衣冠之变革,可鉴历史之兴替。黄帝制衣裳而万民免存亡之难[3];周公明制式而成后世之常礼;管仲服右衽而孔子贤[4];晋襄战崤山而缞绖墨;武灵适胡服而赵地强;先唐禁衣羽而生态定……历朝历代,凡制有所变,则衣制亦有所改。但明代之前,华夏衣冠制式未尝变质。元蒙袭旧衣而别汉种,一统不过百载(1279-1367)。满清易汉服而溶华夏,历三百年不废。辛亥革命后,竟仍有张氏留豚尾而复帝制,不顾大势,逆天道,忤民愿,甘效鞑虏,更有类张勋留尾者不只一人,断尾之时竟也有哭天抢地之汉人。独不思扬州十日,八十万汉血成河;嘉定三屠,千万家积骨如山;留发不留头,清初壮士之节义人皆慨叹;束豚尾跪外虏,明末汉奸之奴颜劣耻人所共愤。盖衣冠之不辨,故种族之不知分,则历史之不考,而家仇国耻尽忘矣。余并不否认清民甘心受辱于满清三百年更有他由,然当稳奴隶之人,不思复国兴族,不辨衣冠之由是为其重中之重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虽貌强,实则中干。糠稀,灭精神以隶使,愚智慧而治统,尊儒重道是假,苟为其权,而禁我弓马,惰我志气是真,实惮我变。钱聋,兴文字狱,歪曲历史,喜争战,慕虚荣,幸佞臣,自以为是,为个人私欲劳民伤财,更因其为本族利益闭关锁国,虽高压下有盛世之表象,而华夏已无前进发展之实力。至末年,我国早已落后于人而不觉,虎门一役,可怜国民受尽外邦凌辱,其胡服猴冠更在其列之上位。此皆满清服饰形神俱鄙所致。满清服饰即不协调,亦不实用,大不合乎华夏先风,小不适于正常审美,国人恶之而无以改从,外人见之而辱以禽兽。痛哉!惜哉!我华夏衣冠本非如此鄙陋,外人不知而辱之,误以胡服为中华传统,虽貌嘲满清之丑态,实则渎华夏之国体。若不弃之,国之颜面存于何处!至此时,汉室衣冠虽美而有道,然因满清暴政废之久矣,国人亦已无知之者。辛亥革命之后,逸仙学于邻邦,故衣制取道日本,盖因其文化之交融所致。然虽以瀛装代之国服,实为权宜之法也。人能容中山装者,盖因其名有”中山”二字,服其服而思其人,鉴国史而图励志,穿洋装而学技术,悔闭关而通外政。故我国之领袖先驱毛、邓等人皆穿之而不易。但自此华夏之传统衣冠文明几欲被西风所没,尽失华夏风骨。

现我中国,于先哲遗留之智慧不加珍惜,不思学而用之,更无从谈及改进发扬,以求兴盛之道,未能继本国传承之根源,故而丧失辨别是非之能力,不以本国实际为虑,一味媚洋学。虽有改革开放引进外来学术,但学而不精,用而不效,反处处受外人欺侮。如此学术更无从谈治世兴国。而国之为学实如人之为学也:幼时虽强识但无知,故所学不过皮毛,少而浅,机械且无以适用;及至长时,知识已备,能力养成,虽记忆力不如儿童,然善于思辨融会,故其学博而深(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可以回忆一下小学和初高中学习的内容),且可活学活用,又不失个人风格。故学非单纯记忆,更需思辨融会。何以思辨融会,必须应用已有知识多加分析。人如此,国亦如此,国之传承文明,竖国风,启民智,齐人心,实乃兴国之至宝也。而我中国自共产以来,极学马烈一套,教条之甚,影响之深,将我国传统精粹思想,不加分析,皆列于封建残余一套,不敢继承发扬,尽弃之为糟粕,此类谬误,误国之深,已一错而无再错之余地。不知共产制下,何独不思王明,西学马烈之正统者也,左倾误党,几丧革命;而润之,封建私塾教下之才子者也,却能审时度势而复兴中华。可见能兴中国之学问者,其根本,非取制洋学,而是以中国传统思想精粹为脊梁。而我国现在不能以史为鉴,以传统文明为荣耀及国民之精神支柱,并发扬光大之,是乃绝华夏之根本也,虽有一时之枝叶扶疏,但必不能久长。而无本国荣耀之文明精髓为脊梁支柱,以肤浅之文化求学于外邦,更不思外邦非我族类,因何利而以知授之。故外邦多以余鄙而欺之,以余陋而辱之,盖因不能、不敢、亦不善于继承我传统文明,而竖华夏之风骨所致也。

今世之谬误思想亦已现于我国服饰之间矣。我国本为衣冠古国,汉服之美,乃中华大族之传统服饰精英。容历史,鉴哲理,别夷狄,存风尚,历华夏五千年传续连绵,越神州九万里通达覆盖,时人见之无不赞之、羡之、而恨不能得而穿之。但一论及我传统服装,皆谓之为封建残余,不敢问津;但有欲复之者,皆为其欲复封建旧制,竟以此歪理而绝我华夏仙风之美,哀兮!痛兮!但需用及传统服饰之时,又苟以满清遗装改制而代之,其服本非我华夏传承一脉,实乃胡人依其地利风俗所制,难适国人之思想应用。此制式,即非我国主流,又无文明哲理可依,更有满清杀戮血泪之痛于上。不伦不类,丑而且鄙者,以”唐装”为之极至也。”唐装”者,其称位实乃商业炒作所误,伪之唐字,加诸中华;其制式乃为满清遗服所改,立领盘扣,又与外来之上袖之法相结合;直筒无腰,制朽形鄙,虽可用真丝蜀锦而不见缦妙之姿;瓢虫现形,圆斑孤点,虽能描龙绣凤而不觉富贵之象,全无华夏衣冠之风骨,更无谈中华古国儒道之哲思。国人虽陋之,但因无它服权且穿之;外邦即见之,误以我华服鄙陋至此,多以影片图画辱之,以我国民形神不佳,而冷眼相讥,令我民无美形以耀其身,而国亦无颜面以立于世界者,皆拜此所赐。

或言:”汉服美则美矣,然宽袍大袖,安逸超然,于今世之时势不吻,耐何?”
但却不识东瀛之装,亦从我汉服所改,而倭寇常穿之,未见其不妥,且于节日重典之中为其正式礼服,以别于他邦而齐其民心。我何妨效此法以自适。且汉服自古演化多次,并蓄夷狄之制,古人可为之事,今人胡不可为?但存其中骨,虽有外式之用,仍不失我华夏之风范,旦暮穿之可矣。

故余谓衣冠之事,实乃国体大事也,不可不查矣。溯先风,寻根本,美制式,依哲理;明庶民之识,而正外邦之误;立华夏之风,而慰国人之心者,乃当务之急也。故余力谏有识之士:重衣冠而正传统,复汉服而聚民心,承文明而习外学,竖形象、修礼仪、主风貌,以强我民心、振我国志,更可续我中华五千年历史长盛不衰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作者:天涯在小楼
首发:2005,博客动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 秦风》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的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篮眼的豺狼,带着坚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个帝王叫成汤,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

名叫霓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汉心,就没有汉服》
作者:蝶之翼
首发:2004,汉网



《汉服的断代、分级及周边服饰》将汉服为五级,其中新级汉服,即光复汉服,其定义是指在“普适汉服”绝迹三百多年之后的今天,热爱汉族的人以汉族传统思想文化为主导,以古汉服制式为基础制作,并有民族认同意识的穿着的服饰。光复汉服应满足汉服的民族传统性,且制式应主要以经典汉服和普适汉服为基础,同时还应参照汉族礼仪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新级汉服的这一定义,将:“热爱汉族和有民族意识”作为新级汉服成立的必要条件。所以说,在汉服复兴的今天,没有汉心的,就没有汉服,没有汉心的人,他穿的不可能是汉服。

并非我们一时头脑过热下了这个定义,因为你可知道“汉服”这个名字有多重?

考查文献,汉服自古就有:“齐民心、别夷狄”的作用,古人将冕服彩章与披发左衽对立起来,并骄傲的说出:“为有光华也!”在将:“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的“华夏”二字作为族称国名,写出“华夏谓中国”的时候,汉服就已经成了民族认同的标识和汉族自信的象征。

当历史的长河在一次次冲刷淘漉汉族的心灵时,汉服,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情感寄托,作为一种“有情服饰”,早已浸透了华夏人民的民族感情。

王昭君在和番的路上,在汉胡交界之处,将汉家衣服脱下,表示此心永远留在汉朝。元杨维桢赞道:“胡雁向南飞,明妃西嫁几时归?胡酥入馔捐汉食,胡风中人裂汉衣。”

而在当汉服沦为异族奴役汉族时的毁灭对象,历史一再上演被迫易服的惨剧之时,那“披发左衽谓亡国”的含义,亡国灭种,那是怎么的悲哀。

即便是强盛如唐朝,也有为被迫脱下汉服哭泣痛心之人,下易服令者为吐番。《新唐书》中写道:“至龙支城,耋老千人拜且泣,问天子安否,言:‘顷从军没于此,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言已皆呜咽。”他们虽身着蕃装臣于蕃虏,但每年祭祀父祖的时候,都穿上中原汉人的服饰,号啕大哭,东向而拜,祭后再将汉服脱下秘密藏起。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许多落入吐蕃的汉人都未能见到敦煌重归大唐的那一天,而当他们即将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总是嘱咐自己的子孙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是大唐,后辈们为死去的先人穿上汉人的服色出殡入葬,使先人能够带着一点安慰在另一世界实现回归大唐的梦想。

金人天会间下令削发,不如金人式者死,逼知真定李邈等剃顶发,坚决不从而死。满洲兵入关的第一件事就是“剃发易服”,福州遗民所撰《思文大纪》愤怒写道:“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顾炎武《断发》诗中写道:“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许多地方的抗清斗争不是始于清廷接管之时,而起于剃发令颁布之日。反抗剃发易服而引发了满洲人对汉人的大屠杀,如屠江阴,血洗江南、岭南、屠昆山、屠四川等等,甚至勾结荷兰殖民者,攻屠思明州(厦门)义士百姓屠戮殆尽,尸积成山,血流成河。许多繁华的大都市尽毁于清军之手,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几乎杀绝之后才下令“封刀”。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这个时候的汉家衣冠,哪里还是蔽体御寒之物?已经成了寄托沦亡之哀故乡之思民族之痛爱国之情的信物了!

汉服,那种鲜血来捍卫来的民族文化尊严,以及那种英勇的行为和惨烈的代价,这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曾有过的。而在汉服消失三百年后的今天,有人又重新穿起了与古代汉族相同制式的衣衫,然而那穿在身上的看似一样的什物,可还承载着汉族那份自信和骄傲,可还感得到华夏悲叹与脉动。

若丢了这颗真诚的汉族之心来做砝码,谁能称得出那浸透了碧血与热泪“汉服”二字会有多重?若失了这份炽热的民族之情来做血肉,这空洞洞的“汉服”二字还有什么含义?若没有这种华夏精神来做脊梁,谁还能承受得住“汉服”二字历史的重担?

没有汉心,就没有汉服!

注:
“汉服”是一个有机体系,她作为与华夏—汉民族同根同源的服饰,以华夏-汉民族的精神为基因、以华夏-汉民族的文化为血脉、以中国完备的历史、风俗、政治为骨骼、以华夏传统的哲学审美为感官、以传自先祖的制式、礼仪、文化、艺术为肌肤、以汉族的科技工艺为动力、以汉民族的民族认同为灵魂,以十数朝、几百辈、千万亿的汉族人民的生活点滴为载体,在五千年的历史时间和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传承发展下来,深受华夏-汉民族人民的重视,凝集着汉族人民的深情厚爱,是与华夏-汉民族心灵相通、荣辱与关、休戚相连的“华夏-汉民族的组成部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兴汉服,就要复兴汉服所承载的“华夏精神”》
作者:万壑听松
首发:2004,汉网




在汉服的复兴的今天,很多人都对汉服复兴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热爱汉服的人,大多数人不仅希望能够从美学的角度来复兴汉服,更希望能以汉服为载体复兴中华传统礼仪、舞乐书画、诗词文学等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艺术。《汉服复兴、礼仪并重》应是较为经典的理论之一。但是,就汉服而言,仅仅并重礼仪与文学艺术,还远远不够,实际上,礼仪,文学、艺术之类,都只是华夏文化的表观形式。弘扬汉服,更应弘扬汉族服饰所承载的华夏传统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或者说是华夏文化精神的内核。离开民族精神,表观形式一切都是空谈。

从汉族衣冠,看华夏(汉)民族文化精神所在

若论及民族衣冠,只怕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比汉族更悲哀的了。

(一) 汉民族最重视自己的衣冠,她是华夏民族自信与认同的标志。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视觉表现之一。古代汉族的科技水平、文化礼仪、物质财富等等都远远优于周边民族,在其服饰自然也有所表现,汉族服饰较之周边部落,美而丰富,并且有礼仪文化作为依托,所以更加深遂,华夏(汉)族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春秋左传正义》云:“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谓中国。” 这一“美”、一“大”两字,充分表现出“华夏”人对自己民族服饰、礼仪文化的自信。其实,古汉人将衣冠视为民族礼仪文化的承载,认为“定礼之大莫要于衣冠。”将“弃华服以就胡”看成是道统沦丧的表现。所以,”华夏”的”夏”字,即是“礼仪之大”的表述,同时也是对“衣冠文化深远”的进一步阐述。

可以说,汉族的族称、源于汉族服饰“华夏”二字,本身就带着汉族与生俱来的自信;可以体会,而当古汉人说出“冕服采章,对被发左衽,为有光华也。”这句话时,又是怎样的骄傲!

有此自信,所以汉族人就把华(汉)服看作是本民族区别于周边部落的突出标志,所以华服就有了“齐民心,别夷狄”的作用,而“被发左衽”则被看成是亡国的标志。

可以肯定,最迟在周代,华(汉)服,就已成了华夏人民自尊、自信与相互认同的标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需要自信和自我认同,民族也是一样,只有自信和自我认同的民族才有凝聚力,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而汉室衣冠,正承载了华夏民族自信与认同。
----华夏精神:自信与认同(二)在面对异族的易服暴政时,汉族人民保卫自己衣冠文化的英勇行为,实际就是在维护自己民族尊严,是民族气节的体现。

也许就是因为汉族人太过看重自己的衣冠,以至遭人妒恨在所难免。历史上,每当汉族处于低谷时,汉服就常常沦为异族奴役汉族时的毁灭对象,一再上演被迫易服的惨剧,历史上的每一次对华夏衣冠的摧残,都伴随着侵略者狂暴嚣张的暴力胁迫和血流成河。

盛唐时期,吐番人就曾令其统治下的汉人“左衽而服、辫发纹身”。宋时,金人天会间下令削发,“不如金人式者死。”蒙元时,蒙古人明令禁止过华夏衣冠;而在明未清初,最震憾中国大事非剃发易服莫属,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对汉族服饰的摧残最坚决最彻底的一次。

----“剃发、改装是新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

----“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

----“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

以多尔滚为代表满洲贵族发布的“屠城令”后,有蓄发者立执而剃之,不服则斩,悬其头于剃头挑子所缚高竿之上示众。时人陈确记:“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

这些侵略者的做法,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摧毁华夏衣冠来毁灭汉族互相认同的标识,造成华夷类同的视觉现象,混淆华夷界线,使汉族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优越感失去物质依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以此达到弱化华夏民族的反抗意识,及其“长治久安”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易服严旨和武力威胁,换来的不是华夏人民的畏惧,而是顽强的反抗斗争。

知真定李邈等坚决不从金人“削发”令,反抗而死。

到了清初,满洲的“剃发易服”令更是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就连一向“民风柔弱”的江南民众的也立刻掀起了反抗的怒火,在松山、昆山、苏州、嘉兴、绍兴、江阴等地熊熊燃烧,很多城中的民众不分男女老幼,纷纷投入了抗清行列。

汉族对剃发易服暴政的反抗,不仅是为了保存自己的风俗,更是为了维护本民族的尊严。

华夏--汉民族不是一个愚讷保守的民族,而是善于吸收他人长处的民族。自古至今,汉族常常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充实、发展自己,对于衣冠也是如此,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最好的一例。(注:胡服是指借鉴了胡人服饰中窄袖的特点,而当时,胡汉服饰的主要区别是左、右衽,而赵武灵王所着之服仍是右衽,是典型的汉服)

学习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是华夏民族包容与自信的表现,然而被人胁迫而放弃本民族服饰却是奇耻大辱。民族的尊严,是这个民族强大凝集力的核心,更是促使其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民族,连穿什么衣服都不能自主,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外族统治者要把汉族人民的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踩在脚下,以暴力变我风俗习惯,毁我文化传统,是可忍孰不可忍,必然遭到华夏民族的强烈反抗,在“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顾炎武《断发》诗)”的气节感召下,华夏人民的反抗悲歌感天动地。

以清初的江阴为例:江阴人民壮烈的据城抗清就是在清朝委派的知县宣布剃发之后,相率“拜且哭曰:头可断,发不可剃”的情况下爆发的。从闰六月初一到八月中秋两个多月期间,清军对江阴屡攻不下,丧亡“三位王爷和十八员大将”,而江阴城中粮食眼看就要告罄,但战士们却士气越发的激昂,高唱着“江阴人打仗八十日,宁死不投降”的雄壮军歌。清军又调来西洋大炮轰城,八月二十日,江阴城被清军攻破。清军攻进江阴后,十分痛恨江阴人民的顽强抵抗,就下令屠城,“满城屠净,然后封刀”。全城人民“咸以先死为幸,无一人顺从者。”大砍大杀了三天,被屠杀者达17.2万人,未死的老小仅有53人。江阴这小小的城池,抵抗清兵达80多天之久,打败了清军二三十万的大军,杀死了七万五千多清兵,使满清侵略者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中国通史》,丁文主编)。同样,在嘉定三次屠城后,当满清统治者“如愿以偿”的将“削发令已行”的旗幡插上城头的时候,满城已是白骨累累,史载:在满清的三次屠城中,嘉定城内民众无一投降者。

这时的华夏衣冠,对于汉族人而言,何止是一种服饰,她实际已经成了民族尊严的象征,坚持华夏衣冠,正是民族气节的体现。

----华夏精神:尊严与气节

(三)对民族衣冠的守护,出于对祖国的赤诚忠心,体现人民对祖国的责任。

唐朝,吐蕃占领敦煌初期,尚乞心儿强行推行蕃化政策,让沙洲人民改易穿著、学说蕃语、赭面纹身。但是这些汉人,“没有忘记曾是大唐的子民,他们虽身着蕃装臣于蕃虏,但每年祭祀父祖的时候,都穿上中原汉人的服饰,号啕大哭,东向而拜,祭后再将汉服脱下秘密藏起。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许多落入吐蕃的汉人都未能见到敦煌重归大唐的那一天,而当他们即将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总是嘱咐自己的子孙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是大唐,后辈们为死去的先人穿上汉人的服色出殡入葬,使先人能够带着一点安慰在另一世界实现回归大唐的梦想。”(《吐蕃在敦煌推行的改革》赵晓星,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一落蕃中四十载,遣著皮裘系毛带。唯许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


---白居易:《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 》

王昭君在和番的路上,在汉胡交界之处,将汉家衣服脱下,表示其心永留祖国。

胡雁向南飞,明妃西嫁几时归?胡酥入馔捐汉食,胡风中人裂汉衣。
---元.杨维桢:《昭君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的汉家衣冠,则成了汉族人对祖国思念的寄托,这份忠心,其赤诚足可感召日月。

忠诚与责任本是相辅相成,有了对民族的忠诚,就有了民族责任感,至于那些对民族没有责任感没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忠义之心。而这份忠诚与责任,在剃发易服之时,炼出一句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初,顾炎武很明确提出了人民对民族的责任。他的《日知录》中写道:“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与有责焉耳矣!”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遍及全国。汉族人民对满清的反抗和对汉服的维护,正是出于对民族的忠诚和责任感。

----华夏精神:忠诚与责任

(四)从汉服文化与消亡史,看华夏人的廉耻之心与义勇之气

古代有种刑罚叫髡刑,就是剃掉头发,这对于华夏人来说,是罪犯的标记,它虽不痛不痒,但却是一种耻辱的标记。当时的人们如果要表示自己惶恐有罪,男的便去冠拔簪、女子便除笄散发,低头待罪。如果要羞辱人,就去掉他的冠,因此,甚至有人为头不免冠而付出生命,《论语》里就记载着子路“结缨而死”的故事。若是在今天,这行为确实不可思议;但在华夏传统文化背景下,却体现了古人对“衣冠廉耻”的重视。

清兵入关的第一件事就是“剃发易服”,“剃发”针对的是“束发簪缨冕旒冠笄”;“易服”针对的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就汉族传统文化而言,这无疑是对人格的污辱。更何况,当时的人看来,满清统治者的造型实在是“惨不忍睹”。

满洲统治者在颁布剃发令所要求的剃发标准,并非现在人们常常看到的剃半个头,而是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结辫下垂。在头顶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秦世祯《抚浙檄草》:“小顶辫发”每个炎黄子孙,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实在不堪入目。”福州遗民所撰《思文大纪》愤怒写道:“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满洲的怪异造型,在清末被世界嘲笑为“pigtail”,不过17年清寇广州剃发易服令竟还无耻的说:“金钱鼠尾(这可是满洲人自己说的),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满洲衣帽满洲头,满面咸风满面羞。
满眼干戈满眼泪,满腔悲愤满腔愁。
--清初文人

“知耻而后勇。”满洲统治者下达剃发易服令后,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为数寥寥,不过孙之獬等最无耻的几个人。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汉族人民反抗剃发易服暴政的义勇之气,在14年,曾一度使得满洲统治者被迫暂缓易服令的执行。

相对于大多数汉人反抗易服的英勇行为,当然也有不少平民百姓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没有勇气去和满洲作对,耻辱的剃了头;可是最最不知廉耻的,是那些受了的利益驱使、用剃发易服来讨好异族主子的汉奸,他们其中不乏那些帮助主子执行“剃发新政”的功臣,踏着同胞的尸骨血泪,奔向自已前程的“识时务者”。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月大汉奸吴三桂。14年,吴三桂“权衡利弊”,不但在自动剃发易服归顺满洲,而且“借师于清,约事成,割地纳款,仿辽宋故事”,“及清军入关,吴挥军追击李闯……大小凡百十余战,破城无算,擒明帝于滇南”可以说是满洲入关的第一大功臣。满清定国之后,他专镇云南,“就藩日久, 其人又因清廷疑惧,撤藩议起……遂决意反正”。在其“起义”的召令中,竟然还有数落“满洲剃发易服罪状”的条款。如此反复无常、掩耳盗铃的行径,可谓是廉耻丧尽!这个东西,我们今日闻其名,尤须掩鼻。他在当时昧了良心努力讨好清廷,结果还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正是死得其所。而汉奸耿精忠、尚可喜、洪承畴,也都是剃发易服的表率,然而清朝为开创功臣所修建的太庙根本没有这几个人的份,洪承畴还被乾隆列为《贰臣传》之首,诫曰:“似这样丢脸的事情,我想不独含怨泉下的洪经略要大吃一惊,凡一班吃里爬外,枪口向内的狼鼠之辈,读此亦当憬然而悟矣。”可见就连这些汉奸的主子们早就看透了他们“不知廉耻”的本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spaly社区|二次元论坛|ACG动漫交流|COSpaly-目前最大的二次元聚集地 |网站地图

GMT+8, 2025-4-6 20:52 , Processed in 0.358618 second(s), 26 queries .

备案号 渝ICP备20220085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