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运动重要代表性文章★---汉服吧整理

[复制链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手机扫描预览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精神:廉耻与勇气

汉服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精神至少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不够请补充):
其一 自信与认同
其二 尊严与气节
其三 责任与忠诚
其四 廉耻与勇气
其五 仁义与智慧(在后面)
除此以外,还有汉服天然就承载的“美学与礼仪”。

综上所述,经历了历史上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汉服文化,早已超越是美学、艺术、礼仪、制度……这些形式文化的范畴,更凝集了华夏(汉)民族的精魂。具体的说,汉服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勇、廉、耻、节”等等,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承载。

今天的中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很大因原因,就是我们丢掉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

三百多年前,虽然经历了抗争,汉族服饰却还是在异族铁蹄下断流了。如今,山河依旧,岁月无情,昔日浪花淘尽,任是忠烈也好、虏寇也好,尊严也好,耻辱也罢,早已归于尘土。几曾何时,历史的天空在人们眼中悄悄褪掉了颜色?

翻开史书,人们很少还能够理解当时汉人的心情。在今人看来,抱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轻易毁伤”的教条,为了保头发而掉脑袋的汉人,只怕是最愚腐不过的封建老古懂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的权宜想法占据了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更有甚者,打着:“识实物者为俊杰”妙想,嘲笑当年英勇抗清的民族英雄。《我来剥***的皮》等等的文章层出不穷,华夏的传统道德变得如此黯淡无光。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今天的中国,出现了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难道这与华夏传统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缺失没有直接关系?

试想:
如果不是缺乏民族自信,还会有那么多人崇洋媚外人吗?
如果不是缺乏民族认同,还会有那么多人钻出国门、一去不返吗?
如果不是缺乏尊严气节,还有哪个国家敢对中国人趾高气扬呀?
如果不是缺乏忠烈之志,还会有大批卷着公款逃亡国外的民贼吗?
如果不是缺乏诚信之意,还会屡屡出现坑蒙拐骗、学术腐败的现象吗?
如果不是缺乏责任之感,还会有那么多粗制滥造的垃圾商品吗?
如果不是缺乏廉政之识,还会出现贪污腐败屡禁不止的现象吗?
如果不是缺乏羞耻之心,违法乱纪、不讲公德的行为还会越来越多吗?
如果不是缺乏义勇之气,见义不为、纵容犯罪的现象还会蔚然成风吗?
……
如果不是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西方的文化垃圾怎么会乘虚而入?

如果不是我们自己放弃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忘记了“忠、孝、仁、义、礼、智、廉、耻、节”的真正价值,只知物质利益、眼前利害,怎么会有这么多丑陋的社会现象存在?

三百多年前,汉族服饰虽然在异族的铁蹄下消亡了,但是在那个惨烈的故事中,华夏先祖的精神却永远的刻在了历史的年轮上,这本是比文物珍宝更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国之精魂所在。如果不是某些自作聪明人与别有用心的人亲密合作,循着所谓“与时俱进”“顺应潮流”为逻辑,打着“为了****”的幌子,刻意歪曲、抹杀历史事实;仅以成败论英雄,歌颂屠夫,忽视人民的鲜血与痛苦,愚民、愚国、愚世界(虽然未愚成功)、愚自己,挑衅、否定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鄙夷、颠倒华夏的民族文化精神,又怎么会造成这个道德缺失、思维混乱、价值失衡的中国社会!!!

复兴汉服、澄清汉服历史,尊重华夏人民为了保存民族衣冠而付出的血与泪,尊重生命的价值,还原那些刽子手们应得的评价,正是“仁”德观念具体体现。

我们复兴汉服,不是为清算旧时恩怨,更不应怨妇一样,只知躲在角落里痛苦啜泣。我们需要的是去发掘、弘扬汉服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精神、那个我们祖先用鲜血与泪水支撑起来的华夏脊梁。这种精神,正是华夏衣冠文化灵魂所在;弘扬这种精神,再铸泱泱华魂,强大中华民族,才是我们复兴汉服的核心目的所在。

同时,也是华夏崛起过程中智慧与远见的实践。

----华夏精神:仁义与智慧
回复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艰难的文化复兴之路》
作者:蒹葭从风
首发:2005.5,天汉网



近些天看了不少关于汉服之路及引申出的文化复兴意义的帖子,感触颇深,感动不已。分析一下,我认为当前问题的核心主要围绕着这样2方面:一是汉服复兴在文化复兴的深远意义,二是今后汉服复兴之路将何去何从。

先谈第一方面。

服饰为什么对汉文化的复兴显得如此重要?因为从黄帝垂裳制天下以来,服饰对我们汉民族已经不限于蔽体及美学意义了。上溯到三千多年前,周取代了商逐渐成为华夏文明的延续者——我们的祖先逐渐从崇鬼祭天的蒙昧走向了人文气息浓郁的时代,周公制礼作乐,开创了我们特有的“礼乐文明”,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源头,怪乎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服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有而重要的载体之一,“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仪礼之大谓之夏”,这是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其他文明鲜见的特征。

我们汉民族又是个失落了自己文化的民族。扪心自问,现在,有几人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几人能清晰地了解五千年基本的历史路线?有几人在看历史故事的时候切实体会到祖先们的心境、理解他们的行为?有几人能在世界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从容地、发自内心地热爱?那些平时说惯了的口号 “悠久历史”“泱泱大国”、掌握一两样民族文化瑰宝的手艺,甚至如数家珍地清点历史事件……都不代表对自己文化的理解,真正的文化复兴应该是一种风气的濡染,华夏之风的仁爱、和谐、积极进取、含蓄、谦和、尊严应该渗透到我们现代生活的举手投足中,成为下意识的行为,不能取其形而忘其神。

我们民族文化的失落却不是从近几十年才开始的。实际上,虽然国力渐强,但今天的中国人在文化上并不自信,不客气点说,并没有完全从近代的屈辱中找回自信——尤其是当今的汉人——汉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在三百六十年前剃发易服中已经被重创了一次,第二次是1864年以后西方“传道者”用更先进“方式”的叩门。自此,我们这个本来就够沧桑的民族又多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自卑随后就是否定自己。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革命就是一次严重自卑下的迫不及待地“自身否定”,尽管在上世纪20-30年代,那场著名的文化之争异常剧烈,但传统文化还是被一点点鄙视和遗弃;加上文革,所剩无多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和荒漠化……在今天表现为对民族文化的漠视——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人多批判我们搞汉服活动是“吃饱了撑的”。但漠视来源于无知,无知却不是他们的错。

漫漫几千年,汉族虽然传承至今,虽然民族认同感还在,但文化的失落已经相当严重了。民族文化是用来维系民族认同感的的支柱,它如果腐朽了那这一个民族就岌岌可危了,没有民族文化滋养的民族是单薄的自卑的,就像风中的蓬草一样,在当今世界占主流的异族文化强大的冲击下只可能随波逐流——尤其是在其他强势文化的冲击下。

当今在世界上占主流的是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它有两大文化源头,一是“古希腊文明”,一是“基督教文化”。古希腊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一般的海洋文明都带有侵略特质。我们汉民族有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基督教文化的内核是“拯救”,他们往往会带着救世主的姿态,理直气壮地“己所欲,施于人”——包括用他们认为的先进文明置换他们眼中的落后文明。当然,现在的时代虽然已经不是几百年前西班牙殖民者血腥屠杀印第安土著的“拯救”方式了——可人家还是始终在坚持不懈地传播他们的文化事业——一种更温和更人情味的文化侵袭浪潮在蔓延。没有发现——越是文化越落后的地区和国家,那些“KFC”“大M”的标志越是铺天盖地吗?……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化土壤滋养,那么这个民族还怎样在异域之风的吹拂中屹立于天地?

在明确了汉服在文化复兴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再转回来看它的发展道路。

小时候,我每次画民族大团结的时候,就总是烦恼该给汉族小朋友穿什么样的衣服——相信很多人和我有同样的经历。
回复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我不是汉服运动的先锋者,没有全程经历这段不平凡的活动,但觉得,眼下的发展路线和最初相比应该有所调整。如果说前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点燃意识的火种,吸引目光的话,接下来的目标就该是普及。宣传应该更趋于平和,如果搞得过于激烈,只能带给自己孤立。

天风环佩兄在百度汉服吧对某网友的耐心回贴给我们立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了真的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因为,确实还有很多同胞兄弟姐妹根本没有意识到汉服复兴的意义,不理解、摇头叹气、甚至嗤之以鼻、恶语相加……都存在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最应该注意这样一个原则:不要把自己和广大群众孤立起来,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广大群众,要避免自己成为群众眼中一群“标新立异”的小群体。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有阶段地进行:

1. 有章法地宣传。赶快练好口才和修养吧,顺便学点心理学也是有必要的,对不了解的人态度要好,切忌急功近利。标准是天风兄那样不愠不火,心平气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有,有网友建议平时准备好汉服的宣传词,在各种问题下可以有针对地应答——这是针对初级阶段的基本策略,也是汉服先导者们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有对象有重点地宣传。不管什么时候都无法否认,社会总是存在一群带动群体,这些人包括:学生、文化界的名人、常在电视上露脸的明星等。商家是个非常好的途径——这些都是不应该被忽视的捷径。

3.如果以上两阶段进行顺利的话,那下一步就是及时自省了——在取得一定进展后人往往容易迷失了原来的动机——我们的目标不是仅仅停留在服饰上。恢复的汉家衣冠理应是神圣而庄重的,是重大隆重的场合代表我们民族的标志,不能为了商业利益降低了汉服的档次,不能为了纯美观而舍去了许多规范,我不反对改良的汉服,但改良形式绝不能成为未来汉服的主流,那样,我们的复兴运动就是一次失败的运动。

切记汉服的文化象征意义。所以,除了形制上要规范外,着汉服的礼仪等也得强调。

4.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让我们携手共进。目前,汉文化服复兴之路上已出现了分歧。比如不同的汉文化网之间竟然也存在一些芥蒂。有的眼中揉不的沙的网友对自己的“同道中人”恶语中伤、乱扣帽子,什么“伪中华主义”都出来了,把自己搞的跟红卫兵一样,看谁都是“藏在革命队伍里的间谍分子”。不说是殊途同归,至少也有着一致的远大目标,那么,在对待有争议的问题,对待没有完全“觉醒”的同胞,为什么不能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计较与尖刻呢?如果我们内部都搞得水火不容,不光让外人看笑话,对我们的事业也没有任何好处。

天汉算是汉文化服饰论坛的新秀了,以服饰和文化的宣传为主,有人指责我们对于服饰之美强调多了些,而对民族及历史意义的强调少了一些,无视血泪史,只是一群穿着汉服没有汉心的人。当然,天汉宣传的方式是比较平和,因为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能给尽可能多的朋友启蒙,力争以最自然和平和的态度使汉服的概念深入人心。我们的论坛更应该像课堂而不是战场,何况我们根本就没有要遮掩和回避什么敏感问题。

总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天汉的一名管理员,我本着最真诚的愿望,由衷希望:所有的汉文化服饰网,携起手来!所有的汉文化复兴者,携起手来
回复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为汉服运动实现全新的定位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作者:百度汉服吧吧主 溪山琴况
首发:2005,百度汉服吧

★本文摘要:

平等、团结、和解、合作、共赢的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也即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关系的质变,为汉服运动摆脱历史悲情的沉重包袱、寻求和实现全新的历史与文化定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契机和可能。

“定位于传统礼仪文化与风俗文明的复兴,并且在其中传承和重建自尊自信、自强不息、传承文明又勇于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与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文明创造能力”------这就是汉服运动可以寻求到的最准确的位置。

真正正确的汉服及传统文化复兴运动,其方向不是指向历史,而是指向未来。服饰、礼仪、精神、文明,层次递进、一脉相承。它是文化多样性的捍卫,是文明的复兴与重振,是文化创造遗产的理性继承,是民族创造力的重新勃发,也是在更高的层次和真正的意义上凝聚中华民族、凝聚这个国家,在全新的起点上传承华夏的文化、复兴中华的文明。

真正的汉民族的伟大气度,所谓的“大汉精神”(如果非要这样说的话),就是带头凝聚这个国家、包容这个国度内的所有族群、就是带头捍卫这个国家、重振和强大这个伟大国度无与伦比的光辉的文化、实力与文明。

淡出历史的阴影,走向文化的复兴-------汉服及传统文化复兴运动,应该、必须也能够寻求和实现这样的全新的历史与文化的定位。




★正文:

应该寻求怎样的定位,这是关系汉服运动乃至传统文化复兴运动成败的关键。

当今的民族关系,已经实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前的质变,从古代那种汉民族与游牧民族隔长城对峙、民族间相互隔离、对立、敌视和对抗性的关系中摆脱了出来,已经初步建构了一种民族共存、合作与双赢的新型民族关系与格局。

过去,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是一种非此即彼也可以说你死我活的对抗性关系,双方的利益缺少交集,游牧民族要南下掠夺,中原民族利益必然受损,这就决定了所谓的“汉”与“胡”之间根本不可能实现相互的尊重与关系的和谐。

而游牧民族出于文化上的强烈的弱势焦虑和建立统治威权的需要,往往采用暴力式的文化灭绝的政策以削弱中原民族的文化能力,以文化的趋同性减轻统治政权所受到的威胁,维护政权的生存安全。这在历次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尤其以满清统治贵族推行的“剃发易服”最为极端和典型。

说到底,这种文化灭绝政策是民族间对抗关系的产物,其罪恶性自不待言,但终归是对抗型民族关系史上的产物和悲剧。

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新的民族间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的形成,过去中国境内各民族间那种对抗性的关系格局已被打破,孙中山在以“驱除靼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实现了民国建立以后,面对多民族国家的现实,也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新的治国思维并在中华民国的一系列法令中得以体现。任何一个理性的执政者,面对中国境内多民族共存的现实,都不能不选择民族和解与共荣的道路。必须承认,当代执政党在处理中国的民族问题上是具有相当的理性意识和比较成熟的执政思维的。他成功地抓住了历史的契机,延续并发展了孙中山的多民族共存共和的思想,进行了新型民族关系的成功建构。

任何一个不戴有色眼镜的人都会承认,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是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对抗性的格局已被打破,中国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寻求合作与多赢、共享国家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关系初步确立。过去,汉民族成员不能逾越长城踏入草原半步,而现在,北方草原已成为整个国家和全民共享的生态与畜牧产业基地,过去,游牧民族根本不可能染指中原王朝政治事务,而现在,少数民族已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事务有着相当的发言权并在其自治区内享有高度的独立治理权。

民族关系已经发生了由“对立对抗”向“合作共赢”的历史质变,和解已经初步实现、合作正在积极发展、繁荣正在被各民族共创和共享,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和“国民利益共同体”正在加速形成。
回复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这不是说当代民族关系没有任何问题,有,而且不少,在某些方面还相当的严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和承认主流,与漫长的中国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相比,中国的民族间关系都是最好的。

平等、团结、和解、合作、共赢的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也即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关系的质变,为汉服运动寻求和实现全新的历史与文化定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可能。

汉服运动的发生,从本质上说,是文化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冲击下的必然结果,是民族力图保存文化多样性和独特的文化精神的必然努力,在这一点上,它与传统建筑、传统音乐等文化的复兴是一致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使汉服运动又带有自身非常独特的东西。

汉服的消亡过程非常特别,与传统建筑等截然不同。其它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都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自然衰落的,而汉服却是被暴力所中断。这就使汉服运动从一开始,就必然带有强烈的历史悲情色彩,而汉服运动的先驱者们,正是由1645年展开其历史诉说和现实诉求的。

应该说,汉服运动染上浓厚的历史悲情色彩,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和一定的必要性。某种意义上,2003年的壮志凌云率先穿汉服上街,是对1645年哪个腥风血雨的悲惨时代清晰而强烈的历史抗议,是对那段罪恶历史的强烈反正。汉网等汉服运动的先驱者们展开的以“民族自尊、追寻历史、民族自强”为核心的汉服复兴的诉求,也就应该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足够的敬意。

在历史沉默了360年之久的时刻,震聋发聩的一声怒吼是必要的。

如果汉服运动发生于满清统治的时期,那么我们可以说,汉服运动这样发展是应该的、也完全可以的。我们没有什么新的意义可以挖掘。

但是历史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民族关系已出现了全新的方向和格局,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格局下,汉服运动还能够以悲情为核心、以单一的“强汉”甚至异化的“强汉”为诉求吗?

新型民族关系的初步确立,为汉服运动逐渐摆脱历史悲情和历史的包袱,寻求新的历史和文化上的定位提供了契机、条件和可能,汉服运动在完成了初步的历史记忆唤起和保存的任务、民族精神召唤的任务、向纵深发展的时候,已经可以、也应该逐渐复归文化的本位,走上与传统建筑、传统音乐等复兴事业相同的道路。

这并不是说要忘记历史。任何时候,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是,记忆历史其实也是一种能力,牢记1645年的历史,究竟应该记住些什么?究竟应该怎样记?我们记住历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牢记1645年的历史,应该使我们找回失落的民族自信,应该使我们懂得民族曾经走过的历史艰辛,应该使我们学会反思曾经的民族耻辱,应该使我们更加珍惜新型民族关系的格局,应该使我们更加努力实现民族的团结、合作与共享繁荣。

民族关系已经摆脱了过去,汉服运动就不应一味地停留于历史、一味地诉说悲情。如果说,汉服运动初期的历史悲情有充分的历史功绩的话,那么在时代和民族关系前行的背景下而汉服运动如果继续停滞不前,那么她的这种单一的悲情诉说就会逐渐蜕变为消解自身价值、破坏全民利益大局的负面性语言。那样的话,汉服运动反而会引起政府的忧虑、民众的反感,成为一个沉溺于历史不能自拔、充满受害者的弱者心态的、哭哭啼啼的“麻烦制造者”。

民族和解是时代的大势、世界的大势、历史的大势,民族和解不是软弱、民族对抗也绝非民族性格的刚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真正的强者才敢于谈论和解的话题,也只有走向和解、共存和合作才符合一个国家和她的人民真正的长远的利益。

真正懂得记忆历史、懂得历史价值的人,才会选择勇敢地超越历史。

对抗没有出路,在民族间制造新的对立和不信任不得人心。

核心的问题在于,中国各民族已经真正地形成了一个民族间的利益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格局已是不争的事实,历史已经过去,民族间已经受不起半点的风吹草动与不和谐音,共同的利益使我们必须团结、必须合作、必须相互信任。
回复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有人说,所谓的“中华民族”是个笑话,这个共同体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而我要说,诚然,在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隔绝与对立的情况下,“中华民族”的确不能说是长期存在的历史主体,但同样不应该否认,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是在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的互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事物与概念,多民族相对衡定地在这片土地上演进形成的共存关系,已使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逐渐成形,“中华民族”虽然远古没有,但几千年来已经渐成事实。并且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形成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加速,“多民族利益共同体”已经是活生生的、无法否认的客观存在。

汉服运动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是继续沉溺于历史、被历史的悲情束缚,还是顺应时代、抓住新型民族关系初步建立的格局和契机、实现自身向真正的文化层面的本位回归呢?不同的选择将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如果始终摆脱不了历史的悲情,以偏执性的语言展开汉服运动的诉求(事实上,这种正在异化的所谓兴汉活动对其核心诉求所指始终语焉不详,也缺乏真正明晰、准确与现实的目标定位),那么汉服运动就会逐渐失去内容和方向,真正成为一场莫名其妙的、异化的甚至高度危险的活动,路子也会越走越难、越走越窄,并且始终进入不了社会主流,甚至成为主流社会非常困惑和警惕的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不排除政府在民族关系和谐的高度忧虑下以行政的强制力予以强行中止.那么这种汉服活动所追求的所谓“兴汉”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只有从历史悲情和受害者心态中摆脱出来,顺应民意,主动寻求汉服运动新的文化和历史的准确定位,寻求清晰、现实、可操作的目标指向,汉服活动才可能逐渐被公众真正接受,在融入传统文化复兴大潮的过程中实现汉服运动自身的价值和诉求。

所谓"兴汉"固然是作为主体民族的合理诉求,但是这种民族强盛的诉求必须融入整个中华民族多族群共同复兴的更大话语空间,才能获得足够的合理性和准确的方向感.兴汉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与兴满、兴蒙等民族主体的自强行为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如果各民族都能积极主动地复兴和壮大自己的文化,那么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复兴就自然得以实现。民族之间的奋斗与自强行动,应该,也能够在相同的目标之下进行协调、配合,合力筑造民族国家内部多样化的文化存在和发展。汉民族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的文化传承与复兴,本身就是对统一国家的巨大贡献。而分解为具体的行动,则是需要对汉民族历史、思想、精神、文化、艺术等进行全方位的继承、弘扬与创新。

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使汉服运动可以甩下沉重的历史包袱,和建筑、音乐其它传统文化的复兴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从更高的层面看,汉服属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与风俗文明,其中凝结了中华先祖无与伦比的文化创造精神和高超的文化创造能力,而所谓传统文化的复兴,正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对民族的文化创造遗产的继承与捍卫、文化创造精神与方法的弘扬与传承。

“定位于传统礼仪文化与风俗文明的复兴,并且在其中传承和重建自尊自信、自强不息、传承文明又勇于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与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创造能力”------这就是汉服运动可以寻求到的最准确的位置。

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蕴涵其中,汉民族穿起自己的民族盛装,扬弃和创造悠久而崭新的中华礼仪文化与风俗文明,这本身就是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下汉民族奋起图强的清晰宣言。传承这种精神,不能只挂在嘴上,必须在包括传统文化复兴在内的民族奋起和自强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

真正正确的汉服及传统文化复兴运动,其方向不是指向历史,而是指向未来。服饰、礼仪、精神、文明,层次递进、一脉相承。它是文化多样性的捍卫,是文明的复兴与重振,是文化创造遗产的理性继承,是民族创造力的重新勃发,也是在更高的层次和真正的意义上凝聚中华民族、凝聚这个国家,在全新的起点上传承华夏的文化、复兴中华的文明。

那段屈辱和痛苦的历史可以被善意地“忘却”,那种荒谬和罪恶的文化灭绝行径可以被以真正的汉民族的恢宏气度给予历史性的宽恕,罪恶的缔造者已经化为历史的灰烬,他们的后人已经成为我们血脉相连的同胞。在对历史的痛苦回忆中,汉民族真正应该学到的,是警醒和重振自己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任何民族的历史上都会有洗不尽的污点,在高层统治集团肆意决定一切的那种时代里,一个民族的民众也无法真正掌握自己民族的行动和命运。而面对他们的后人,已经和我们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注定要生活在同一个伟大国度的人民,除了和解、团结与共进,我们别无选择。同胞之间真正的、伟大的民族和解,符合各族人民共同的和长远的利益。

历史已经过去,汉服就可以回归它应有的本位.其本位是服饰与礼仪,是风俗与文明,它不必要、也不应该长久地沾着历史的血迹而故意不去擦拭。重振汉唐衣冠,满汉同心恩仇可泯,全球化的恶浪正海啸般袭来,它要吞噬的是悠久的中华文明.捍卫我们伟大的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汉服运动应该做促进民族文化与文明复兴积极主动的建设者,而不是做破坏国家稳定、族群和谐的麻烦制造者.

族群和谐的局面历尽数千年乃成,它来之不易,理应备加珍惜.

要做建设性的积极力量,而不是破坏性的消极力量

历史可以被善意的淡忘,因为我们已经是真正的一家人。未来就在我们的手中,因为亿万各民族同胞已经共同举起了中华民族整体复兴的旗帜。真正的汉民族的伟大气度,所谓的“大汉精神”,就是带头凝聚这个国家、包容这个国度内的所有族群、就是带头捍卫这个国家、重振和强大这个伟大国度无与伦比的光辉的文化、实力与文明。

牢记历史才不会背叛,超越历史才能真正拥有未来。勇敢地放下了同胞兄弟间那段沉重的历史,共同放眼未来、寻求中华民族整体文化复兴的可行道路,满汉两族同胞反而可以共同轻装上阵。

淡出历史的阴影,走向文化的复兴-------汉服及传统文化复兴运动,应该、必须也能够寻求和实现这样的全新的历史与文化的定位。

(完)
回复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在小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找寻失落的汉服之美
文 / 天涯在小楼


一、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是爱国诗人屈原写在《涉江》起首的文字。屈原一向以高洁出尘著称,一生都在歌咏香草美人,而他竟然爱慕一件衣裳若此,可见这件衣也足以与天然香草,绝色美人相媲美了。
诗人笔下的奇服,便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汉服了,《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知,我们华夏民族的名字就是从这华美的衣服而来。
其实不仅仅是屈原,我们翻阅任何一本古典文集,里面关于华美衣冠的描述都可谓俯拾皆是。“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说的是与自然交融的和谐之美,“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说的是盛大瑰丽的礼仪之美,“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说的是娉婷窈窕的少女之美。诗人在描述美好事物的时候,为什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绫罗冠带?汉服之美,究竟美在何处呢?
我们都知道,常见汉服最主要的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等,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宽袍大袖,其中袖子的宽窄长短就很有讲究。汉服袖子一般都比手臂长,最常见的深衣规定要回挽至肘,而袖径最宽的竟达四尺,垂下手几乎及地。这种设计相对人体而言,显然是过大了,如果将其平展放置,显得平凡无奇,但是当着装者屈臂时,这种大袖就会形成优美的流线,或于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或于临风屹立之时,不停的运动变化。大家应该记得电影《英雄》里面飞雪以衣袖击落无数箭羽的镜头,长袖跌宕飘逸,如幻如舞,展现了极具冲击力的的艺术美感。衣与裳的设计剪裁也是同样道理,用料都远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但一旦穿起来,便会依着人的身体结构,形成曼妙灵动的流线,使人的活动游刃有余之外,也显示出轩敞自然之美。
汉服这种行云流水般的设计理念与华夏文明的演化是分不开的。古汉族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使汉族早期服饰工艺远远领先于周边民族,诸如纺织、印染、刺绣、裁剪等工艺技术的发展,都给汉服带来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的某些朝代,这些技术的发展将汉服工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至今仍令世人叹为观止。例如高超的纺织技术在汉朝造就了素丝蝉衣,重49g,虽轻薄但十分柔韧,足以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而到了唐朝更出现了仅重25g的汉服,将数十层丝绸套在身上,依然可以看到肌肤杀上的痣;又如造纸技术的发展使汉族一度出现纸衣。然而遗憾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几千年前的古老工艺却已失传,我们用精密仪器制造出繁琐服饰花纹的同时,只能对古汉人创造的辉煌成就望洋兴叹了。
几千年的发展中,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拔俗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几百种款式,我们从一些字典中可以查到、却不再常用的词汇里可以窥其一斑。例如汉代宫廷中女子爱穿的曲裾式,续衽后的曲边围绕人体转一圈或两圈,下衣的裙部层迭出流美的曲线,高贵却不失含蓄;唐代最流行的襦裙,是上衣下裳类汉服的代表,衣缘和下裙的花纹搭配,朴素里衬托着秀丽;由直领汉服发展而来的鹤氅,本是指用白鹤等鸟类羽毛捻绒拈织的贵重裘衣,后指宽长飘逸,长至曳地的外衣,其悠闲恬淡的风格受到中年男子的喜爱。再如直裰、褙子、比甲、半臂、襕衫这些只适用于汉服的名词,我们看上去已经十分陌生了,但是它们却见证了一段辉煌并令我们自豪的历史。
汉服之美不仅体现在衣服本身,也体现在与身体其他配件的搭配中。例如发式,中国妇女的发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谁也难以说清它究竟有多少种类。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另外的首饰、身饰、腰佩、足饰、佩剑等等不一而足,很难用较短的篇幅说得清楚。
回复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追求的是一种浑然一体、天然妙和、由外及内的美,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御寒蔽体,所有的形制特征、纹饰搭配都存在深刻的内涵,要进一步了解汉服,那恐怕就要追溯到周公时代,进而说说礼仪与服饰的关系了。

二、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而中国的政治历来被称做“衣冠之治”,在《论语》《礼记》等古代通用的教科书中,都有对于服饰和礼仪制度的详尽表述。如《礼记-坊记第三十》中写到“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汉族服饰与汉族的礼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初都会对本朝的服饰制度做详细规定,规定其等级制度和应用场合等,汉族史册中对此都有明确记载。比如冕服。
《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明确记载衣裳形制,也就是上衣下裳。黄帝时期相当于仰韶文化阶段,距今已有五千多年。衣裳制后来发展成冕服,根据金文释读,冕服制度形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时期。大盂鼎、毛公鼎、吴彝、颂敦等青铜彝器都有赐服的记载,这时冕服已成为法服(礼服)。颜色方面要求上下协调,选用五种正色为佳:青、赤、黄、白、黑,总之应选用深色调,不能用翠、嫩、浅、花一类浅色。上苍下黄、上黑下红是经典组合,也是传统礼服的一贯配色方案。
文饰中除了龙凤、麒麟、玄武、翟鸟外,还有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些都是有寓意象征的文饰,如: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断,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在穿戴方面,要求女子插副笄,男子戴发冠。另外,蔽膝、绅绶、组玉、丝履不可缺少,如果有条件,男士还应该佩上宝剑,手执笏板。这些繁琐的要求,都体现了礼的需要。
而汉服中最典型的深衣,则在古文献被明确其形制“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简单的解释一下:深衣的下摆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规矩,所谓无有规矩不成方圆。衣带下垂很长,一直到脚踝,代表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权衡。这里面当然包含了很多儒家思想,了解了衣服里蕴藏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如何做人。
如果说汉服洒脱出尘、宽博大气的直观感觉体现了它的外在美,那么与礼制的结合无疑体现了汉服的内在美。作家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捡豆子,穿著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穿裙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会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在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我想这位农妇可能并没有多大的学问,但是中华自古对于“礼”的重视已经潜移默化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被每个普通的中国人所承袭。这似乎也是先人智慧的体现,把礼仪教化融入到与人们最贴身的衣饰之中,也才能真正造就一个曾令世人瞩目的礼仪之邦吧。
但是汉服渐渐消亡之后,礼仪似乎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今天,中国人了解得更多的可能是西式礼仪,而知礼守礼、有绅士风度这样的形容词也更多的应用在西方人的身上,倒是在亚洲其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度,礼仪被很好的保存下来。
礼仪随着服饰的消亡而旁落,这大概是命运和我们开的一场玩笑。不过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丢失的东西至少在其他国度被保存了下来,当有天意识到的时候,至少还有找回的可能。
回复

举报

12

主题

220

回帖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至今,也只有中国人是古中国人的后裔,这个令人惊叹的现实似乎也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的来源正是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
中国自古就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服饰当然也不例外,最著名的可算是“胡服骑射”——即在宽袍大袖的基础上,吸纳了胡服简易方便的特点,重新设计,行成了改良型的短衣,后世不断发展,也成为古代劳动人民常见的衣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汉服吸纳了外族服饰的优秀元素,却并没有改变其最基本的特点,如交领、右衽、系带、隐扣,在对胡风的借鉴中,汉服的风格不是被冲淡了,而是使形制款式更加多样。不仅如此,更多的时候,汉服给其他民族的服饰以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最典型的如中国南方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以及韩服、和服和南方一些国家的服饰。
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的唐朝,中国对日本的经济文化影响进入最重大的时期,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迭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小袖由内衣变为外装,和服的袖筒变短变长,腰带变窄变宽,花纹图案不断翻新,染织工艺日益精制豪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仍然有日本人将和服称为吴服,在许多服饰学校和相关课程里,都要讲述和服来源于中国隋唐文化的历史知识。
高丽服饰则学自大明。韩国宫廷中女生的服式,有许多华丽的装饰,与汉族服饰相似,但是裙子比较宽松,腰带系的较高,领口开的也比汉服要小。
我们从影视剧以及媒体等各个渠道可以了解到,在日本和韩国,穿着类汉服的传统服饰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在婚礼、节庆等重要场合,和服、韩服都作为礼服而备受重视,而在中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同胞外,大部分的汉族人从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服装为何物,而市场上所能见到的中华服饰也只是经过改良的、西服化的满服,如旗袍和马褂。服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区别于外族的文化符号和标志,而拥有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汉服,曾以其华美飘逸令四方臣服,是任何其他民族服饰都无法取代的。在中华民族日益强大的今天,相信汉服也终将拨云见日,同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一样,重新找回自信,展现在世人面前。

四、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这是一个全球化与本土化并存的时代,所以在很多国际活动中,尤其外交场合,各国代表还是愿意穿着民族服装出席,以显示自己的文化独立性。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上,很多国家运动员就穿民族服饰入场,而中国队的西装则使海外华人感到失落和尴尬。不仅如此,在刚刚过去的56民族共庆祖国56华诞的古琴表演上,汉族代表因为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而只能穿旗袍出场,显然使这场中华民族大团圆的盛宴失色不少。于是现代汉服体系的形成及发展,就成了摆在现代中国人尤其汉族人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人一看到汉服,常常认为是古装或者戏服,其实恢复汉服并非复古,汉服体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譬如日本的现代和服,是在古和服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熨烫法以及西式立体裁剪而形成的,其他民族的民族服饰发展轨迹也大体如此。因此,在传统汉服绝迹三百多年之后的今天,汉服也需要在满足汉服的民族传统性、制式文化基本取自古汉服的基础上,在用料、纹饰及一些细节上略加改良,从而形成现代汉服体系。
也可以这么解释,今天世界各族怎样对待他们的民族服装,汉族人就应该怎样对待汉服。费孝通先生在《“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这篇文章中说道:“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内容’常常会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而‘形式’会上升为主要的东西……它(形式)在一种文明、一种文化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是生死攸关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想在各类文明的相互撞击中生存下来,想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位,作为“形式”而存在的汉服,它的复兴与否不仅不应遭到置疑,反而是势在必行的。
2003年10月8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2003国际小姐选美决赛中,代表中国参赛的王珊荣获“最佳民族服饰小姐”称号,她获奖的这套服饰就是根据唐代宫廷服饰设计而成的现代汉服,事后有记者采访她说:许多人都认为你并不是最漂亮的,那么你认为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呢?王珊自信的说:我是典型的东方女性,东方女性最吸引人的是“内秀”——就是那种内在含蓄之美。正是汉服所承载的这种成熟内敛、含蓄蕴藉的美,使这位身着汉族传统服饰的东方女孩折服了所有评委,捧得大奖而归。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强大的文明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汉服正是其主体汉文化中的一只奇葩。如今,中国无论在科技、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可以说是不容任何国家小觑的超级大国,我们怎么能忍心看着我们持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强势稍有衰落呢?
有人说消亡的东西很难再恢复了,但是大家应该记得语言史上的一个奇迹,上个世纪初,一名叫耶胡达的犹太青年把断绝了几乎两千年的希伯莱语复活了。如果一门两千年没有人说的古老语言都能够复活,那么就有理由相信,仅仅消亡了三百多年的汉服也一定能够复活,在它复活的背后,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标志着命运曲折的华夏民族终于找回了自信自尊,拥有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气度。
这是一次找寻,找寻汉服的美丽,也找寻我们失落的文明。

(完)
回复

举报

17

主题

217

回帖

70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01
发表于 2019-4-12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吧主删35、36、37楼,无关回帖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spaly社区|二次元论坛|ACG动漫交流|COSpaly-目前最大的二次元聚集地 |网站地图

GMT+8, 2025-4-11 09:18 , Processed in 0.366124 second(s), 21 queries .

备案号 渝ICP备20220085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