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4-15 00: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的形象资料,从商周到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都存在汉民族服饰左衽的情况。如这尊出土于陕西关中西部凤翔一座唐代墓葬中的三彩女侍俑,就是上着左衽襦衫,下着长裙曳地,施绿、蓝、黄三色彩釉,高17.5厘米。古代把侍奉君王后妃和侍候达官贵人的女子称为侍女。又因为我国古人历来有视死如事生的儒家文化观念,人死了要与活着的人一样享受世间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人死后,不但要随葬象征生活需求的一些日用生活明器,而且还要随葬象征为其侍候服务的侍男侍女。墓葬是记录现实社会生活的写实和缩影,这就充分说明,左衽服饰在唐代的社会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
《新唐书·志第三十六·百官一》“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可以推测,唐代是尊左的。《全唐诗》中王维有诗《哭祖六自虚》:“国讶终军少,人知贾谊贤。公卿尽虚左,朋识共推先。”《全唐诗》卷三百零三刘商的《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常爱独坐尊,绣衣如雁行。至今虚左位,言发泪沾裳。”《全唐诗》卷三百八十四张籍的《赠殷山人》讲“序居重席,群儒愿执鞭。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显然,在唐代的礼仪中,左的地位是非同一般的,常常以虚左位来留给那些地位较高、受人尊敬爱戴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