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4-15 00: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左”、“右”本指“左手”、“右手”,引申之为“左边”、“右边”。在尊卑等级制度相当严格的中国古代社会,“左右”有丰富的尊卑等级的内涵,而究竟孰尊孰卑,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后世学者亦为之争论不休。张守节明确地说:“秦汉以前以右为上”(《史记正义》);有人反驳说:“秦代尚左,但汉初改为尚右”(陈直《汉书新证》);也有人折衷地说:“先秦时期究竟以左为上,还是以右为上,各国各时期并不一致”(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而目前学术界亦无定论。如《辞海》“左”字下说:“古礼主居右而客居左,因以左为尊位之称,参见‘虚左’。但古时亦尚右,而以左为下位。”这里一“但”一“亦”很迷惑人。《现代汉语词典》则肯定地说:“古人以右为尊。”人们不知所从,更不知其所以然。 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仔细从各方面考察,发现古人最初是“尊左”,“尊左”说的是后来“尊右”说的正宗。首先我们从先秦文献语言运用实际考察,有下面四组结论。(1)左为吉,右为凶欧宁。“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老子》);“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礼记?檀弓》郑注);“吉事交相左,凶事交相右”(《仪礼?既夕礼》);“吉时拱尚左手,丧事拱尚右手”(《说文段注》“供”)(2)左为阳,右为阴。“左为阳 ,阳,吉也”,右为阴,阴,丧所丧也”(《礼记?杂记》孔疏);“左阳道,嘉庆之事,故宜言之;右阴道,为优凶,不得言宜,故变言有之”(《师?裳裳者华》正义);《礼记?少仪》:“宜执之,皆尚左手。”郑注:“左手执上,上,阳也,右手执之,下,阴也”。“是其生人阳,鬼神阴,故尚右也。”(《仪礼?有司》贾疏)(3)左为男,右为女。“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礼记?内则》)郑注:“左,阳也,右,阴也。”“男手行左,女子行右”(《苟子?号令》),“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札记?内则》)。 (4)左为东,右为西。“东为左,西为右’’(《尚书》孔传);“道左,道鸯也”(《诗?有机之杜》)。如山东即山左,山西即山右,魏禧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日录杂说》)。现北京市有“左安门,右安门”,即因“左为东,右为西”得名。 我们把上述四个方面串联起来看:“左尊右卑”不言而喻。“左吉右凶”说得很清楚;“男尊女卑”亦为常识;“喜东厌西”是古人自然观的表现。由于日月运转、温寒风雨对东、西方的影响,自然形成了喜东厌西的自然观。顾炎武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日知录》),社稷坛的“五色土”是东青,西白。同时“阳尊阴卑’’之分也很明显。如王逸《楚辞》注说:“阴,臣也;阳、君也”(《涉江》),还有“君子爱阳而恶阴”(《尔雅?释天》邢疏),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还有“阳尊朗卑”篇。 另外,我们从左右手功能反映古人思想观念意识来看,“左尊右卑”,是符合古人思想观念意识的:由于左手不方便做事,右手方便做事,自然左手虚静,右手役使。因而左手主和平顺事,右手主杀伐凶事。《管子?自心篇》:“左者出者也,右者入者也。出者而不伤人,入者自伤也。”尹知章注:“左为阳、阳主生,故为出也。右为阴,阴主死,故为入也。”郭沫若注曰:“古者操兵,左手执盾,右手执剑戟。故言左出右入,出者不伤人而入者自伤。”又《尚书?牧誓》曰: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逖矣,西土之人。”孔疏;‘‘钺队杀戮,杀戮用右手。用左手执杖钺,示无事于诛。”这里左手把钺示不杀;若右手则示杀矣,可见左、右手性质功能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同,左手与和顺联系着,右手与杀伐联系着。如此,“左尊右卑,,莉名从言顺。难怪乎《老子》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 |
|